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求职信
  • 邀请函
  • 自荐信
  • 感谢信
  • 介绍信
  • 接收函
  • 道歉信
  • 表扬信
  • 慰问信
  • 百花范文网 > 信函 > 表扬信 > 【我与法院共成长征文七篇】 法院征文主题

    【我与法院共成长征文七篇】 法院征文主题

    时间:2020-05-13 08:05:4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篇一

    1989年9月,我考上了**政法学院,在“寂寞南郊人罕至,有谁曳杖过烟林”的**南郊度过了学法的四年时光。那时候,《法理学》还是叫作《国家与法的理论》,《刑法》选修课还有《苏俄刑法典》。以现在我的眼光来看,那些年的学习还是很肤浅的——主要是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学思想的养成、法学方法的训练普遍还比较缺乏。走到今天,要感谢**法院这近三十年的实践,要感谢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

    这期间,我由一名书记员、助理审判员,成长为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这期间,经历过许多难忘的大要案和大事件,有缘于许多真诚帮助自己的好老师、好同学、好领导、好同事,像许多法学名著,无论内容曾经多么熟悉,都逐渐“融化”消失了,但收获的精神和鼓舞,越来越像这些书的名字,更加阳光、更加响亮、更加熠熠生辉,或者说这些平常的名字、名称,已然成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幻化成了“大音希声”的顿悟。这里面就有“中国式”普法,给中国司法乃至中国法治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上街搞普法宣传,是司法任务,也是司法记忆、司法风景。大学毕业分配至高级法院工作,十分光荣,十分难忘,这构成了今天看来的初心,应了“最初一念即本心”的道理。在高级法院工作了25年,虽然期间有三年多一点儿中、基层法院工作经历的“时效”中断,仍然是受恩于高级法院最多的一批人。我对高级法院的感觉和认知,很大程度来源于上街搞普法宣传。记得在每年的3月份,在“学雷锋月”,各大政法机关都要上街进行法律宣传,主要形式是每个单位在解放街两侧依次展开,挂横幅、发放宣传品,有的时候用录音机播放自己灌制的磁带。那场面,现在想来都十分壮观。——不宽的街道两边横幅猎猎,录音机播放着各式“新闻联播腔”,公检法司安一个都不少,红黄蓝各色宣传页见人就硬塞,还有其他安全生产、成人招生等单子想拿就拿,拿完了,任务就可能要提前结束。据说,许多卖饼子的小贩那个时候专门出来收各种宣传单子,回去卖饼子时再“集中发放”。当然,最重要的是,那时来咨询法律问题的群众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群众对高级法院的宣传点认可度历来是较高的。因此,每次高级法院都要专门选派业务好的干部上街当场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这也是对干部司法能力的认同。当时,一般情况下,来咨询案件的群众开始并不多,人数也是逐年才多起来的。总的回想起来,那时候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有遇到问题咨询的,也有想到问题才来了解的。法院的干部,穿着棉大衣、戴着大盖帽,拿着各种法条书,想方设法解答,群众也是“带着疑问来,带着宣传页回”,那是一个司法需求十分朴素、强烈,但司法供给十分有限、简单的时代。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是相当高的,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大量宣传图片和数据成了各级司法机关工作成效的“有力证据”,诉讼“爆炸”基本没有影子,执行案件丝毫没有形成“老大难”的可能。以司法宣传为“镜子”,司法的供给矛盾中,司法机关还有很大的“富裕”。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法院的案件开始逐年增多。政法单位上街法律宣传的次数也没有以前多了,规模也逐渐开始下降了。更多的是各宣传各的,就各种主题日进行专项宣传,只是名称开始由法律宣传向法制宣传慢慢转变。再到后来,“国家宪法日”上街宣传注入法定因素,纸质宣传页、宣传展板逐渐被电子屏、宣传片替代,运动式的法制宣传也逐步被弘扬法治精神的各种载体所更新。2000年上下,高级法院审理的被告人王斌余故意杀人案的裁判文书在《法制日报》上全文刊载,引发全城热议;
    4·20袭警案一审庭审在**电视台全程直播,出现万人空巷,成为那个时代难忘的法治瞬间,也成为司法公开的有益探索。与之相呼应,各级法院的诉讼案件开始“爆炸”了,执行难“闪亮登场”,立案大厅转型升级成为了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人员成倍增加,智能化设备大量使用。如此情况下,现在每年自治区“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请法院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加大以案释法力度,成为了出现率最高的意见建议。司法的供给规律,开始引导司法者反思司法的功能和水平。

    2013年11月,最高法院在深圳召开的司法公开推进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公开“三大平台”,首当其冲的是要求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法院作为西部法院自加压力,提前与东部沿海地区法院同时推行裁判文书公开工作,法院顶住了不小压力,法官克服了更多疑虑,总体取得了良好成绩,为**连续三年在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测评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作出了贡献。现在,这项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而且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更加有力证明了司法公开来源于人民司法的心地无私,充分体现出人民司法的正大光明。目前,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其彻底的人民性、真实的公正性、发展的开放性,正在书写新时代人民司法事业的新篇章。司法供给相对不充分、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的矛盾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公开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司法的新“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最先进的制度,新型的司法公开机制正在全面回应和全力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在深情回首司法历程的余墨边,我仿佛觉得司法公开的灿烂前行,分明就是许多年前我们上街法律宣传的华丽转身。

    篇二

    2001年,我从乡镇调入**法院。我是学法律科班出生,对法律充满敬畏,对法官这职业更是向往已久。

    调入法院工作当然不知有多高兴了。当当事人说“何法官,你好,我想问个事”之类的话,尽管那时我还不是法官,但心里还是特别的高兴。当然了,我也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2003年我成为**法院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a证的第一人。清晰的记得,当时孩子刚生下才几天,妻子还在医院,是同事帮我拿回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看着正副本上时任司法部长张福森的签名,看着a证的标识,又想想刚喜得贵子,觉得自己是天地下最幸福的人了。但转眼间,心中又有一丝隐忧,自己可能会被派到法庭去工作。因为当时院里审判员相对比较短缺,不少下法庭的同事要求回院里。想想自己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会很快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如果人员要交流,自己肯定会被院党组派下法庭。说实话,暂时是不想去法庭的,一个是当时孩子才生下几天,尚在产期的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有困难,另外可能是才从乡镇上来几年,还存在思想上的惰性。为此,还找院长把自己的想法谈了。但当2004年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后,随后就被院里派往**法庭。

    **法庭,一个座落于**镇文化街的法庭,是**法院四个派出法庭之一,管辖**、**五个乡镇的民事案件审判及执行工作。**自古就是一个历史名镇,国道109线和昌润渠纵贯该镇南北,商业比较发达,**羔羊肉更是闻名遐迩。但是第一次走进法庭时,给我印象是破旧。面南六七间破旧低矮的红砖房,面东有一间大房间是审判法庭,桌椅陈旧,地面高低起伏,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能是庄严的法庭。后来的时间也印证了我的看法。基层法庭很少有案件在大法庭开庭审理的。大部分案件在办公室就审理完毕了。要么调解要么当事人在办公室内各坐一边,办公桌就是审判台,法官往那里一坐就当是开庭了。唯独法庭的小院还是让人挺喜欢的。我去的时候正是5月份,院子里的刺玫花开的正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东南拐角有一方菜地,里面种着茄子、辣椒、豆角等蔬菜,长势非常喜人。

    我和法官老张是一个办公室。老张家是青海的,土族人,是一名退伍军人,曾经当过大水沟法庭庭长(后来搬迁到崇岗镇更名为崇岗法庭再后来搬迁到沙湖又更名沙湖法庭),姚伏法庭庭长等,他喜欢法庭的清静,一直不愿意回院里工作。他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种地可是一把好手,无论在哪个法庭,小院子里的菜地都被他耕种的生机勃勃。第一天到法庭时,正好有一个供水合同纠纷案件要处理。他对我说“我这人脾气不好,爱发火,这个案件你去调解处理吧,卷我订”。说完他就出去干活去了。以前在院里虽然也处理案件,但那是法官在的情况下,协助法官办理案件。现在要一个人独自承担起案件的处理重任来,当时好紧张。好在案件也不难,半小时后案件调解完毕。我把调解协议拿给他看,老张说“到底是学法律的,不错。以后你就给我打个下手”,当时说的我好紧张又好激动。可是可爱的老张法官当年的5月说要去北京女儿处看病,结果在去的路上,在火车上就病情严重,在北京去世了,终究再也没有回到他喜欢的法庭,他喜欢的小菜地里。我也没有能再从他身上学到更的多的经验,但心底里一直把他当师傅。

    法庭的工作全然不像院机关那样中规中矩,立案送达开庭执行全都是自己根据需要安排,相对要自由的多。我们通常是周一送达,周二周三集中开庭,周四周五执行。我记得有一次一天安排了十几个庭,如同唱戏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直到晚上八点多,终于调解完最后一个案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律师甚至于自己,对我们工作敬业精神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家辛苦并快乐着,有时天晚了就不回家,晚饭后,大家围坐在法庭的餐桌前,嗑着瓜子看着电视拉着家常,偶尔高兴了还来上几样小菜喝上几瓶啤酒。

    那时的法庭最难熬的要数冬天,没有暖气,都是煤炉取暖。由于房屋修建的比较早,窗户的密闭性也差,白天坐在办公室里地当中的炉子烧的通红,但脚却冻得发木。晚上值班冻得蜷缩在被子里,恨不得把所有能盖的东西都盖上。早晨起来脸盆里的水都能结上冰。

    要说生活上的艰苦还不算是最苦的,最可怜的是有一段时间居然没有个自己的办公之地。2005年也就是我刚被任命为**法庭庭长的第一年,说是一庭两所(即法庭和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要建一栋楼,拆除法庭。结果是法庭被拆除了,建起的楼给了派出所了。当时院里面的人手也特别紧张,我们只好搬回来组成巡回法庭办公。人民群众对法庭搬院里办案是有意见的,连续几年人代会上都有代表提出法庭要设在离当事人最近的地方,方便群众诉讼。最高法院也提出了法庭设置的两便原则。于是2008年,我们又被派了下去。但办公场所在哪呢?刚开始我们租借**村村委会办公,结果不到一年,正值周未接到通知说,上级组织部门认为村委会将办公场所出借违反规定,要求我们必须搬走。我只好带着大家将办公设备搬到一户熟人家中。那时自己感觉如同丧家之犬,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后来又在**老市场门口租了一间门面房办公,面向北开,环境更加恶劣,冬天寒风和沙尘直往屋里灌,冻得人都没法办公,夏天对面的垃圾堆臭气熏天不说,成群的苍蝇只要你一开门如同云朵扑进屋子里。既便是这样,我们的审判执行业务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在五个基层法庭中(后来加了头闸法庭)**法庭的审判执行案件是最多的,法庭五个人依旧发挥出了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继承了老法庭时的优良作风,连续两年考核**法庭都是一等奖。

    随着上级部门对基层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建筑面积达585平方米的新法庭终于在2010年10月投入使用了。这是**法院五个基层法庭中第一个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法庭,立案区、审判区、办公区、休息区等等功能完备,电信宽带也全部接通。新法庭剪彩那天,我如同一个漂泊异乡回到家的游子喜极而泣。整整五年,说是基层法庭确有名无实,有名无家。

    新法庭新气象,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全庭人员的工作劲头更足了。除了我们的审判执行工作继续在五个基层法庭中保持领先外,我们还注重法庭文化建设,在新法庭打造文化走廊,开设全区第一个基层法庭网站。我们的工作受到上级部门关注,时任自治区高院马三刚院长莅临法庭指导工作,给了我们极大鼓舞。组织上也给予我本人特殊关照,2012年我评为自治区党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评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先进个人”,还被高院提名为全区十佳法官候选人。

    2013年6月,我被调回院里工作。离开了工作近十年的**法庭。十年间,法庭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十年间法庭的地点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十年间,司法为民的情怀一天也不曾忘记,十年间定纷止争的职责一天也未曾懈怠。转眼间回到院机关又5年了,但梦里时常回到法庭,梦见和我一起工作战斗的同事,尽管他们中有人已经远去。那是我最值得珍惜的十年,最有成就感的十年,我将永远铭记**法庭。

    篇三

    多年以后,打开尘封的岁月,望着头顶被支离破碎分割过的天空,当我重新回忆起在法院工作的时光,消逝在记忆深处的如镜头一般的画面就像感知到某种召唤,从记忆最深处款款的、款款的向我走来。当我俯下身子,打算捡起那些尘封往事时,我惊喜的发现那些在法院难忘的瞬间在阳光的照耀下未曾褪色,依然闪闪发亮。而那枝曾经描绘过法院时光的笔触也一直还在,幸好还在。

    60年的岁月,虽风雨兼程却从未停留;
    60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但硕果累累。在时光铺就成的长河中,60年实在是沧海之一粟,掀不起一丝波澜。但对于**法院来讲,60年的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小到大,**法院身后60年的积累汇积成**法院的现在,也将成就**法院的未来。60年的成长,始终践行“崇法厚德,致公为民,凝心聚力,务实卓越”的精神连同60年的时光积累将支撑**法院走向下一个60年、100年……

    一、初入篇

    初入法院,我还是一名刚刚步出校园的少年,总觉得自己在大学接受了四年的法学教育,且由于喜欢、热爱法学的缘故,在别人玩耍的时候总是抱着一本法学书籍在认真的阅读,当内心细腻的触角抚摸过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词语时内心总是荡漾着欢喜。在别人看来异常枯燥、乏味的法学却是我最喜欢的专业,因为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如法学与文学、法学与经济学、法学与哲学等,故法学能最大程度的契合我的兴趣点。而从事法官工作,手握司法裁判权,一方面,定纷止争;
    另一方面,捍卫着公平与正义。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目光不断的往返于法律和案件事实之中,从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抽象出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从而做出正确的司法裁判则能最大化的实现法学的价值。但当真正来到法院,当法学落地时,当自己的目光从法律规定落实到具体案件中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事实时,我发现自己的境遇并不是当初自己设想的那样。

    书记员是法官路上的第一站,由于此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心中虽然怀着一腔热血,但是面对书记员每天繁琐重复的工作时,一开始内心不免有些失落和抵触。然而,更让我低落的是书记员看似简单的工作我完成的也不出色。每天的立案、送达、开庭记录、扫描电子卷、结案、装订卷宗等工作占据着我大量的时间。还记得刚来上班,由于打字不熟练,法庭记录时不太流畅,经常被审判员批评。但不以为然的我一直我行我素,并没有注意真正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庭长很严厉的跟我讲,说我连打字都练不好。由于被庭长严厉的批评了,我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回家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专门练字的软件反复练习,在掌握基本技能后在平时开庭时有意识的应用练习,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到现在,我基本上可以不用看键盘就能准确的输入。立案也是书记员的重要工作,立案时首要的是把握案由,案由要准确。记得有一次,立案时由于疏忽将案由弄错了,庭长很生气,为了这事,我甚至一段时间内被“剥夺”了立案的权力。总的来说,刚上班时,内心无比焦虑,因为缺乏工作经验,特别是法律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我很清楚的记得刚工作的半年,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很焦虑,焦虑自己的工作,焦虑自己经手的案子有无差错,焦虑第二天开庭的当事人会不会准时到庭等等。特别是每月整理案卷后交由审监部门评查案卷质量的几天,我的焦虑程度达到峰值。因为总会担心自己整理的案卷有瑕疵会被通报,通报之后会受到审判员的批评。等到评查通报出来之后没有通报自己经手的案件时,内心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二、成长篇

    在经历初入法院半年的迷茫、阵痛之后,逐渐的进入了法院工作人员的角色,对自己的工作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内心也不再焦虑,而是笃定。

    法院是各种矛盾、纠纷汇集的地方,如何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就成为每一个法院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也是法院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在跟随庭长办案时,会有意识的学习经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也会及时的请教。比如庭长经常给我说,“案子到手里,你就想象自己手里有一根线,是你自己牵着线走,而不是让线牵着你走。”语言虽然朴素,但很有道理,只有自己把案子牵在手里,才能准确的把握案件流程,才能把握案件节点,做到不乱不慌,心中有数。有一次开庭是离婚案件,庭长坚持调解,耐心的给双方做调解工作,最终调解结案。在回去的路上,我就问庭长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离婚案件要坚持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直接判决岂不是简单快捷?庭长意味深长的说:“判字旁边一把刀!”听完这句话,我就理解了。对于离婚案件,当事人身份是比较特殊的,如果简单的判决结案,不利于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加重感情裂痕。而通过做调解工作,则能及时的抚慰当事人的情绪,能通过详尽的沟通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修复情感关系。法院审理案件,不能简单的就法律问题谈法律问题,还应注重审判的社会效果。

    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身边人学,向老法官学,自己能切身感觉到能力的提升,也能体会到在法院工作的价值与归属感。每当成功做通当事人的工作,案件得以调解解决时,内心会有些许的雀跃;
    每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切实的解决当事人问题得到认同时内心会升起片刻欢喜;
    每当开完庭,结合庭审固定的事实及证据,从事实中抽象出能被法律规定涵摄的构成要件而完成一份判决得到审判员的认可时,内心会有一种身为法律人的骄傲,这种骄傲,为外人所不可知。在基层法庭工作的两年,也是我初入职场的两年,除了日常的工作,我利用工作时间之余的时间复习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完成了职场中的另一个征程。此外,当能结合办案实践与法学理论完成一篇豆腐块式的文章见诸报端时,内心十分愉悦,这种愉悦是超脱身体层面来自精神上的愉悦。当然,我十分清楚的知道,我写的文章不是什么皇皇巨著,也没有特别深刻的见地,但那些豆腐块我拥有完全的产权,是属于我自己真正的财富。总之,点点滴滴,虽不起眼,但这就是我的成长!

    三、梦想篇

    梦想这个词,在这个年代,可能有些奢侈。我的梦想是什么呢?大学期间,由于喜欢法学,也由于喜欢表达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于是我想成为一名“法师”,祥言之,高校法学老师。在我看来,耕耘在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传道、受业、解惑,与学生畅谈关于法学的一切,用法学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词语去触摸、碰撞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素手植下关于法学美好的一切。然后辛勤半生,桃李满园,我一骑绝尘、转身离去,深藏功与名,我所愿也。然而,人生兜兜转转,路途坎坎坷坷,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成为一名法师,而是法院工作人员。

    虽然我没有成为法师,但是我的梦想能从此沉沦吗?马云不是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周星驰曾言,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来到新的岗位、新的平台,内心深处从未放弃关于法师的执着,而这种对法师的执着换了一种方式在不断的预演、重复、实现。在平时工作中,我没有放弃任何一次表达的机会,无论是三八妇女节下乡做妇女维权讲座,抑或是联系司法局给社区矫正人员宣讲宪法,还是去辖区银行开展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法律实务讲座,我都会积极的参与其中,扮演好一个宣讲者的角色。因为我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于我而言,没有小舞台,只有小机会。每一个机会都是一种机遇、一次锻炼,每次机遇、锻炼后形成的储备终有一天会成为我实现梦想的资本。转角处遇到花香,我的梦想在下一个路口也会遇见。希望在法院提供的平台上,我能一如既往的努力,认真工作,不负平生所学,不负内心所期,终能收获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梦想,正在路上……

    篇四

    时间又把我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些难忘情景。

    二十多年前,我收拾干净一大摞教课书,迈出了踏进社会的第一步,有幸成了法院队伍的一员。那时运气真是好,毕业后就能进入如此神圣的单位。这种归宿,使现在许多大学生羡慕不已。如今要跨进法院的门槛,就算是基层法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通过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还要经过挤破头皮的公务员考试。如今的我会在安静的时候庆幸那个年代,庆幸那个年代让我拥有了这份工作,同时,也感叹这份工作的珍贵。

    每个人初次踏进社会,总会先要尝些苦头,这些苦头其实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历练,缺了这些苦头,对来路则没有什么值得回忆和咀嚼的东西,人生会少了许多味道。二十多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固原县法院,领导们秉承着基层更能锻炼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我分配到确实“很基层”的炭山法庭,这个地方也确实能锻炼人,不但能锻炼我的基层工作能力,更能锻炼我能否耐得住寂寞的能力。记得我第一次去炭山法庭,单位没有车送,我只好搭乘班车,那时的班车是每两天发一趟,可想积聚下来的乘车人有多少。好不容易扛着铺盖卷挤上车,在各种气味和吵嚷的包裹下一路摇摇晃晃赶往法庭。八十多公里的山路,班车像老牛一样哧吭哧吭地磨了三个多小时。下了车,法庭老庭长在路边等着接我,笑嘻嘻地说,我们科班来了啊!我跳下车,不想炭山梁上的风真大,吹了我一个趔趄。老庭长笑着说,到冬天,炭山梁上的风能把人吹着小跑,你看这路边的树都斜长着,都是让风给吹的。我回应的只有苦笑。炭山法庭就在眼前,法庭和派出所、税务所合用一个院落,派出所和税务所都是新建的二层办公楼,在它们的映衬下,法庭的五间平房就显得有些寒酸。我被安排在平常办公的一间房子里,也就是白天是大家的办公室,晚上是我的卧室,住的不是床,而是火炕,冬天需要生炕炉来取暖,因为这儿地势高,处在风口上,所以这儿的冬天比别的地方来的要早,九月一到就得生起炉火。吃饭也是三个单位合伙请的业余厨师来做,每顿饭不论荤素,一律两元,吃亏占便宜自便。

    或许是年少不知愁,目睹此情此景,想得更多的不是愁苦,而是想在这儿一定能学到不少的东西。和庭长第一次出去办案就遇上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案子是一起婚姻纠纷,只所以让人觉得奇怪,是因为男当事人只有十三岁,看着一脸稚嫩的“小丈夫”,我又好笑又痛心。好笑的是,我都二十多了,还没有找到女朋友,而眼前的这个小先生竟然己经结婚一年!痛心的是,这里的人们婚姻观念还是如此的落后,法律意识如此的淡薄!同时深感对贫困、偏僻农村普法的重要和必要。在妥善处理完这起纠纷后,当晚我就写出了工作后的第一份通讯稿,稿件的标题直截了当,《十三岁的丈夫要离婚》。记得当时给报社投稿特别麻烦,要用带格的信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好稿件,然后邮寄到报社编辑部,至于是不是能上报纸,需要耐心地等。如果被报纸采用,一般是十多天后才能看到。也许是这个案件在九十年代出现还是有些出乎常人的意料,十天后,我在《**法制报》第二版上看到了这篇稿件,几乎只字未动。也许是这一篇稿件的发表触发了我的写作积极性,从此就与写写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份《**法制报》的日期,是11月12日。只是那份报纸在我多次变换庭室的迁徙中遗失,着实报憾。

    在炭山法庭的时光,更多的是对孤寂的况味。那时候,回一次家,回一次城,觉得城里的阳光都是灿烂的。然而,人的心灵有时会因为不经意的事件或言语被触动。那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滋生了何时能回到城里工作的想法,并且开始疯长。后来,是一次无意的聊天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年的夏天,我和庭长骑摩托车去给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地点是马渠乡崾岘村。在崎岖、坎坷的沙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从山里驶入了更深更远的山里,一路上鲜见人影,依稀可见山坳中蜗居的人家,一家和一家相隔不下三五里的距离,与城里人门对门、门靠门的拥挤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居住生活,真是不可想象!当我们向路人打问清楚当事人家的位置后,发现就在路对面的山坡上,无大路可供通行,我们只好把摩托车停放在路边,改成徒步。当事人的家目所能及,可是这一走竟然走了近一个时辰,因为要到目的地,首先要趟过眼前的一条深沟,一下一上,羊肠小道,路途艰辛。庭长笑着说,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一步十里路”。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这里的村民说如果从沟这边要到沟那边,一跳就可能过去(只是在夸张),但要从沟这边下去再爬到沟那边,路程差不多有十多里,可见大山里的沟壑有多深多险。千辛万苦到达当事人家后,当事人却不在家,听邻居说当事人外出串亲戚,五天后才可能回来。庭长说,这次留下传票,人家要是不来,我们还得继续来找他!我几乎晕倒!坐在土坎上休息的档儿,我们和山里的放羊老汉攀谈起来,我说你在这儿不觉得心急吗?放羊老汉说,心急什么,我去过两次固原城,好是好,但不是我可以生活的地方。不管你在那儿,重要的是要有事可干,你说这儿不好,固原好,那固原有银川好吗?银川好,那能有北京好吗?人不能靠想象活,只要干好眼下的活儿,才不会心急,日子一样过得幸福。我们村上一个老婆婆,快一百岁了,没进过几回城,也没见她有什么不高兴。回家的路上,我思忖着放羊老汉的话,或许他的话有些小农意识,但他的话还是给了我一些启示,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路,但不同的是,这条路是看你怎么去走。

    于是,我一步一步地走,没了怨忧,没了浮燥,默默地跟着庭长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工作实践,积累成工作经验,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化解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之中,把多余的精力集中到业务水平的磨砺之中。

    在炭山法庭,我洒下了一年半的青春;
    在炭山法庭,我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两年后的春天,我的脚步走下了大山,跨入了我的另一个法庭生活时光。

    一个新的跋涉又起步了。

    彭堡法庭,成了我工作生活可以重笔书写的一段。在那里,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那时,也许是年轻,也许是热情高昂,没有过多的烦心事,没有过多的忧愁,一门心思地工作,置身于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化解当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清楚,成立一个法庭,只是体现在文件上。基础设施的落后,不是现在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我要去的这个法庭,是一个新设立的法庭。第一次去法庭,让人大跌眼镜,划拨给我们的法庭场所,竟然是当地乡政府废弃的兽医站。当时可以说是满目疮痍,没有地方可以下脚,何谈开展严肃、神圣的审判工作。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艰苦的司法工作环境让人有些心酸。然而我们一起派下去的同事,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退缩和报怨,相反,是一起挽起袖子“共建家园”。那时,没有多余的款物进行重修,只能在原基础上拾掇拾掇。我们四个人几乎是上午一身光鲜地穿着法院制服出去调查或开庭,下午则会像民工一样铲草平地,刷墙壁除积土,从旧货市场低价购来门窗安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只是个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子、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三间无门无窗的土坯房的“烂摊子”,变成了一处整洁的院落。虽说算不上一个标准的人民法庭,至少那里成了我们栖身之所,群众来了也有了一个可以坐下来诉说的地方,开庭审理案件时也不至于在乡政府借会议室当法庭,在粮库借仓库当法庭。从此以后,我们在这里书写着我们的青春年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主持了一个个快要走到离散边缘的男女被我们苦口婆心地唤回,目睹了一个个狠心的子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丢下年老父母而不顾……这一切,让涉世不深的我,对审判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悉。

    在彭堡法庭,也有现在想来还是有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惊叹自己当时的机智与果敢。在农村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夫妻关系本来还不错,只是某一方的父母因个人的好恶而对儿媳或女婿有成见,就会唆使子女离婚。那年秋天,我主审了一件这样的离婚案件。男女双方关系正常,只是岳父马老汉看不惯女婿的一些习气,所以怂恿女儿离婚。我们看出了马老汉的心病,最终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了不准离婚的判决。这下好像捅了马蜂窝,在宣判那天,马老汉带了两拖拉机的乡民亲友,气势汹汹地来到法庭,威胁我们必须重新作出离婚的判决方可罢休。来的人头戴白帽,站在法庭院子里,白花花的一片,场面复杂。恰好那天庭长又不在,我们三人都有些紧张。我当时心想,事情是躲不过去了,必须直面应对,并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可能是常说的急中生智,我高声说道,人家两口子的事,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事,常言说:“硬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既然大家来了,我意见,听人家两口子的意见。我当时打算,如果女方表态要离,就让她先随其父回去,择日再行宣判,马老汉也不会在法庭里闹事。如是女方明确表态不离,则这事情不就完结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马老汉只能吃了黄莲苦却羞于出口,他也没理由闹事,我们就大获全胜。我们便叫来女方,让她当众表态。由于女方与其丈夫真是有感情基础,并不愿意离婚,便对其父说,我不愿离婚!唉呀,好悬,这五个字救了场子。马老汉招呼一群人悻悻而去。

    从此以后,我更坚信,只要动心思、方法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当然那时,还有我们从简单生活中获得的永不褪色的快乐。那时的条件差,但人的精神饱满。我们可以骑自行车串村进户调查案情,坐在窑洞的炕头上调解纠纷,我们可以下队回来自己烟熏火燎地动手做洋芋面,蹲在菜地边生萝卜就馒头解饥,我们可以在下乡办案后累的半死,却还能凑在一起下棋弹吉它唱歌。我们可以为没有生活着落的可怜的当事人落下同情的泪水,但从没有向无理取闹的刁蛮的当事人屈服、低头。

    那时的我们,就这么单纯,单纯地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日子很快,二十多年一晃而过,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法庭早已撤销,工作过的经济庭也早被更名,工作过的基层法院也搬迁到城外,新办公楼庄严而雄伟。突然感到,我的过去竟然无所可依,所有的所有只留在无尽的记忆之中。这些年,我经历了法院种种的变迁,从大盖帽、肩章制服到西式法官制服;
    从手工书写到底的案卷材料到如今打印机飘然而出的整洁文稿;
    从手工审判数据统计到网络信息化审判流程管理;
    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办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警车保障有力;
    从没有正规审判台的法庭到如今数字化、远程法庭……种种的变迁,让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繁荣、法治建设的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变迁只是短短的二十来年,弹指一挥间。

    日子很美,我的两个老庭长光荣退休,让小孙子哄得乐不开支。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庭长,曾引领着一个法院的百十号英才奋勇前行。在经济庭和我对桌的那个同事,因为是无党派人士而破格提拔成市级部门领导,经常见到她坐在会议的主席台上,长篇大论地陈辞。曾缠着模仿我字体的年轻同事,现在已辞职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律师。一同进法院的同学成为业务骨干、办案能手。我为他们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让许多人羡慕的今天而衷心地欣慰,他们都以平凡浇铸了青春和岁月的绽放。我也没有为自己目前的境况而沮丧,而是在这些过往的日子里从酸甜苦辣中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最终,我其实更爱今天,因为每一天开始,我都会有一个新的方向需要努力前行,为自己的幸福不懈地奋斗。

    在日记里,我写过这样一些字:“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篇五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芬芳。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

    时光荏苒,进入法院已近七年,从2012年到2018年,从25岁到31岁,人生中最美的一段芳华与法院相伴,在这样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里,有过迷茫,有过怀疑,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从立案庭书记员,审管办统计,审委会秘书,到研究室宣传干事,再到刑庭法官,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与历练,每一次转身背后都有不同的精彩。

    法院工作初体验

    本科学习会计专业的我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报考了贺兰县法院,没成想竟然通过了。2012年1月,我正式进入贺兰法院,被分配到立案庭负责立案审查接待工作。那时施行的还是立案审查制,需要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理清当中的法律关系。在基层法院,很多当事人在诉讼时没有聘请律师的经济能力,诉状都是自己手写的,除了字迹潦草外,很多法律关系也是混乱的。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本身就有一定困难,而更令我难以适应的是,立案接待工作需要较强的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而当时的我连回答群众的问题时都很胆怯,生怕说错了,更不要说接待那些情绪激动、多年信访的群众了。现在都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每个周一的早上,黑压压的一群人挤在窗口周围,向我伸来一沓沓立案材料,各种吵闹声、催促声充满了耳朵,那时真感觉是一场噩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小半年,我依然不能适应,我开始怀疑自己没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后悔自己怎么选择了法院的工作,心情一度跌到了谷底。那时,庭长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她是我上班后的第一位领导,也是带我走出阴霾的一位导师。庭长带着我接待当事人、看立案材料,给我讲解如何将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相对应,如何找出最适当的案由,她告诉我,有些过程必须是我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尤其是接待群众,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才能够成长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接待当事人的能力也在慢慢提升,控制场面,维持纪律,周一的早上也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礼貌热情、耐心诚恳的态度,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

    在这一年,我努力的适应由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参加了多场演讲比赛,荣获贺兰县政法干警演讲比赛第二名,贺兰县各机关单位主题演讲比赛第三名。我想,每一个法院人的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与法院初次接触的经历,或是欣喜、或是感动,多年过去,纵使芳华已经逝去,那沉淀下来的记忆仍然紧紧牵引着一颗初心,历久弥新。

    备考的日子里与孤灯相伴

    从事法律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拿到a证,应该是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我本科是非法学专业,进入法院时也只拿到了c证,那时,院里为了让大家通过司法考试,晚上安排了司考学习班,由于我家离院里较远,晚上学习完已过十点,就住在院里的宿舍。备考的日子里,每天听完学习班的课程后,我都会坐在偌大的立案大厅里复习,一来为了省电,二来怕蚊虫飞进来,只敢开一盏台灯。空荡的大厅、滴答的钟表声、一盏孤灯陪我度过了每一个安静、孤独却充实的备考夜晚。后来,我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是那年院里唯一一个拿到a证的。

    那坐在立案大厅里,一盏小灯下伏案学习的身影,应该是我记忆中永远也不会抹去的场景吧,直到现在,我都感谢那时的自己,坚定地选择了法律这条道路,把青春与崇高的法院事业联系在一起,真的是一种幸运吧。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

    2014年,我由贺兰法院选调到银川中院研究室,从事综合事务的处理工作,从业务庭室到综合部门,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室的工作非常繁杂,头绪多。从撰写材料、信息报送、法律宣传、媒体联络、照相摄影、网络平台更新管理等常规工作到“新闻发布会”“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的开展,每一项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与细致。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忙中出错,丢三落四。为了彻底改正自己工作不细致的问题,我将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制作了流程表,把工作内容细化,每完成一项就标注一下,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各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

    2015年,银川中院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了,平台步入正轨后,交由研究室负责,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发布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操作水平,为了编辑出画面丰富、有趣味性的信息,我一边学习、一边尝试,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学习微信编辑软件的排版,及如何引流、提升阅读量的方法,微信粉丝数量在短期内有了较大提升,这一年由于工作突出,我获得了市委授予的“网络窗口先进个人”、

    “政务微博管理先进个人”“网络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

    研究室的工作对一些年轻的法院人来说,也许不如审判庭室更具有吸引力,但对我来说,这段工作经历弥足珍贵,照相摄影,让我记录下了银川中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第一天时的情景;
    法院历史文化展室的改造,让我回味了银川中院60年风雨历程;
    裁判文书上网,让我感受到了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法院开放日”,让我带领更多的社会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
    “两微一网”平台维护,让我将法院的故事和声音传播的更广。这太多平淡而琐碎的工作,同审判工作一样,为法院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心中的法官形象

    如果问我来到法院最想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人民法官!在很多人的心中,法官的形象是高大而伟岸的,他们手持护法之盾,擎惩恶之剑,保经济之驾,护发展之航,换来一方和谐。在我的心里,一直这样有一位老法官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姓万,是贺兰法院立案庭里的一位老法官,那时他已年近60岁,从中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就一直在诉讼调解中心办理案件,花白的头发,成天乐呵呵的笑容,因为成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腰椎已经不是很好,在贺兰法院当了一辈子的法官,审理过的案件不计其数,他从来也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法官的承诺。

    其实,法院里有很多像万老师一样的老法官,他们一生中只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看似平凡,但却用他们纯真、忠厚、实干回馈着这份职业,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伟大功绩,只有细水长流的孜孜不倦。

    我的“法官梦”

    2017年,已经是我进入法院的第六个年了,根据院里的安排,我被调整到刑二庭从事审判工作,欣喜之余,感受的更多的还是压力。法官这份职业是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刑事法官更是责任重大。这一年,全国法院开始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理念也在潜移默化的植入法官的审判思维之中。影响最深刻的,是我担任合议庭成员审理的一件被告人魏某犯抢劫罪案件,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一审、二审五次审理,耗时近四年,案件中其中三起犯罪存在的疑点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一审仍然认定该三起犯罪构罪,一旦推翻原审判决,势必会对原先的判罚造成一定影响,合议庭成员经过认真分析、仔细斟酌,最终对一审判决进行了改判,对该三起犯罪认定为无罪。这次无罪的认定,对每一位合议庭成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要摈弃多重因素影响,根据案件证据作出裁判,正是这件案件的审理,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刑事法官,对待每一件案件都要坚持原则,让案件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院里开始了法官员额制改革,由于审判资历尚欠,我没有进入员额法官序列,而是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不能再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了。岗位与角色的变化,并没有让我失落,因为我深知,法官员额制改革是让业务素质高、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进入序列,而我离这样的要求还很很大的差距,需要在法官助理的岗位上好好磨练,长知识、强本领,对于未来,我充满信心。

    近两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经历,让我渐渐明白,法治不是在那一卷卷法学书刊里,而是在每一次我们充分运用知识的实践里;
    法治也不是在那一条条法律条文里,而是在每一次耐心对待当事人的态度里;
    法治不是在那一次次的裁判文书里,而是在人们群众对每一个司法案件公平正义的感受里。

    致青春,向未来

    工作几年来,我经历了两个单位,四个部门,不同的岗位与角色的转变,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收获的各类荣誉近20项,连续三年被院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一本本的荣誉证书,我很欣喜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也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能够与法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倍感骄傲。

    习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要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和拼搏。过去的七年里,从象牙塔走进法庭,褪去青涩日益成熟,从懵懂生疏到从容淡定,每一次角色的变换,带给我磨练的同时,更给了我成长的空间。今天的我,将去书写自己的新篇章,不负青春、不负昭华!

    篇六

    **和**法院,你的这片塞北热土深厚而肥沃。我进入军营那天起,深感你的肩膀和胸怀是那么的硬棒、宽厚和辽阔。然而我就渐渐的爱上了由黄河母亲养育和西夏金字塔上昂首站立的你。我在这片肥沃热土上已工作、生活了整整40年余。这40年,伴随着你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壮美的花儿歌声,我在**法院工作、生活了整整27年。这27年里,我收获了自己的人生,收获了我一生最终的做人和做事,我真正感觉到了这个“家”是无比的温暖,我在这个家里成长了,我在这个家里变得花甲.....。

    **和**法院,我年逾花甲了,而你们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发展壮大,生机勃勃,向着大而美、富而强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你将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丽。而与你不可一比的我挂满沧桑,即将退休。

    1975年冬季我从高中毕业,1976新春伊始,我便成为了村上的一名民办教师。因自己一心守望疆土,终于实现了当兵卫国的理想。1978年农历2月2日,衣兜里揣着一纸入伍通知书,我与甘肃陇南180多名青年一样,心里凭着自己是高中学历,怀着在部队能当一个好士兵、有用的士兵、努力再当军官、改变自己命运的初心,离开父母、乡亲和故土,乘北上的瞢罐列车,在星光月色中到了60年前的甘肃“边塞”军营——**银川。

    军营

    我的军营是银川警备区独立营。一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到警备区独立营一连,每天为**回族自治区政府站岗,每天苦练军事本领,学习三大条令,还为改善全连战士伙食需要给喂养的猪打草。连队里每天从起床的军号响起,就没有空闲时间。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争抢打扫厕所和班内务卫生,紧接洗脸后出操。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饭余自觉自训自练。服役半年后,因**成立20周年,在举行庆典前一个多月,我被选调至银川警备区担任电影放映员,且一干就是7年。这7年里,不负亲人和自己的初心,我苦练放映技术本领,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警备区机关、独立营较远的连队和驻守重地的班排官兵们放好电影服好务。在野外的酷暑下,蚊虫叮咬只挠不喊叫,寒冬里有时被冻的手脚麻木和疼痛不喊叫,一喊叫,就觉得不坚强。

    部队的确是磨练青年人的地方。在里面自己自然懂得怎样工作,怎样为人,怎样设置自己的人生。为争当一个优秀士兵再当军官的信念干劲丝毫不减,我的心里还这样想,就是当不了军官也要争当一名优秀战士。由于部队提干从1979年初一直冻结,没有实现自己成为军官的理想,但积极勤奋,踏实卖力工作的干劲我没有减。1980年3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警备区领导决定将军用礼堂作为经营性电影放映俱乐部向社会开放,有8名战士和新收的三女一男职工,成为警备区电影放映班子,由银川市电影公司安排每天4—6场的放映场次,放映的具体实施由我组织安排。从此,我开始了迟起晚睡的工作生活,有时甚至放映工作到凌晨2点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清扫影池和周围内外卫生后近乎凌晨3点才能休息。这样的日子虽然每天很累很疲惫,但这种劳累在大家说说笑笑和做古怪动作自取娱乐中化为云烟。有一名战士叫张海洋,他的人物颜料广告画像技术比我要强一些,一有新电影要求大型广告宣传时,我和张海洋一起共同完成。同时,我还要担负与**军区政治部群工处的合作,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对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进行拥政爱民专片专场慰问放映工作和警备区与地方有关单位的军民共建工作。1983年,我被抽调到永宁县李俊乡做军民共建宣传展板半个多月,警备区的首长和战士职工们称赞我是一个能人。

    在警备区6周年里,没有辜负首长和同志们对我的希望和厚爱,1984年将我作为部队放映技术骨干被转为志愿兵,在警备区服役7年。后来,由于放映俱乐部被地方征用拆除,人员整编撤消了放映队,我被调到兰州军区司令部**生产基地担任电影放映员,6年的时间里,我担任基地办公室代理宣传干事,做宣传报道工作,同时兼任基地油料库保管助理员。我工作的信念只有一条,踏实卖力,认真负责。基地有大峰沟、白芨沟、红会煤矿、兰州徐家湾煤场和贺兰县通贵养鱼场,每月要保证给“三矿两场”的战士、干部职工放映电影两场,每个矿场还都配发有录像机,每次去放电影时都要给他们带上十多部有故事情节的武打功夫片录像带,在他们无聊的闲暇时观看。

    因自己是志愿兵,服役年限只能是13年,1991年初,面临转业的我被“强制性”停止工作。在停止工作的8个月里,我和妻子带着6岁的孩子,用自做的架子推上冰柜,到街上卖冷饮继续为生活拼搏。

    法院

    1991年9月2日,离开了锤炼我13年的部队军营,我被转业安排到了**高级人民法院,根据高院党组的决定,我到研究室宣传科担任摄影摄像及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并且在这一干就是18年。在高级法院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18年里,我受到了白振华、邹献朝、黑俊英等历任院长的关怀和爱护,也受到了全区各级老法院人对我的培育和教导。在法院人身上,我学到了工作踏实肯干,纪律严明,作风严谨,正直为人,廉洁自律,勇于担当,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细心、耐心、真心、诚心,以及谨慎、负责、廉洁、吃苦、勤奋、奉献的有作为、敢作为的精神。

    这18年里,我用真心为**法院宣传报道工作在**山川走了不少的弯弯路,道道梁,17斤重的摄像机从来不“心疼”我。我出的力,流的汗,难以形容。但是,每一次采访归来有了成果时,心里都是很欢心,感到有甜甜的味道。采访中,当我听到群众对法院的法官有语言的奖赏时,我的心理也是那么的自豪和感慨。记得在一次和政法记者站站长聂泉声到西夏区(原新城区)一碳素厂采访全国模范法官李玉霞的工作情况时,该厂领导和参与案件的人员说,“李法官是软心肠,长腿子,硬汉子,把被告欠我们厂的钱给判回来了,和执行法官一起把钱也执行回来了,而被执行人且仍然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还说,“李玉霞这个女人了不得,工作作风扎实,有一颗持恒心、责任心、真诚心、铁娘子心,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官”。当时我心里就产生了一股对李玉霞的敬佩感,并且当我和聂泉声站长把采访回来的声像素材做成长达6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后,我心里的成就感好是一种振奋,一种激动。同时,我也在李玉霞身上学到了工作上持恒心,责任心,真诚心和铁娘子心的工作精神。

    1996年冬,邹献朝院长指示,海原县法院有个名叫李金瑞的法官,身患肝癌,在工作上与死神搏斗。第二天,领导派我和当时在政治部工作的杨子楠同志(现高级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到海原县法院。海原法院当时的院长李成汉介绍说:李金瑞得肝癌多年了,一声不吭,每天都是奔波在一道道山、一道道湾的乡间小路上,走村串户办案。有一次李金瑞办案回院里,我和他一起到办公室,李金瑞第一动作赶紧先打开抽屉取出了我没有看清的药,一口用凉开水喝下去,我问怎么了?你吃的什么药啊?他说这会我的肝区咋不舒服的很,药吃上就好了,没事儿。李成汉院长给我们说着说着他也有些难受。“我这个院长一直都不知道,因为他天天都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看不出来他有病。随后,我坚决让他休息养病,有一天将车派给他,并嘱咐司机,到银川附属大医院检查身体。一周过后,我要来了检查结果,已是肝癌晚期了”。我给他说,“你在家里长期休养,再不敢累了”他说,“呆在家专门养病没意思,不如我天天和大伙一起干活呢,在家闲也是闲着……”

    李金瑞法官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李金瑞法官怎么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带着接近晚期的肝癌病魔,还在默默无闻的为当地群众的矛盾纠纷不停歇的奔波。我们采访回来后,加班加点以最快的工作速度制作了长达5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之后不久,最高法院对海原县法院法官李金瑞和高级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副庭长荣桂芳同志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银川市西夏区法院法官李玉霞在2001年也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满意的好法官,2004年后又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

    2002年,**的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李金瑞法官离我们永远的去了。李金瑞法官去世后的第二天上午,高级法院副院长马文庆带我前去海原县参加了李金瑞同志的告别仪式。在返回银川的路上,我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在告别仪式的场景中,我看到了李金瑞的孩子,他们拉着妈妈的手一起哭得非常伤心,一幕一幕的记忆,让我眼眶里掉出了泪花。心想,李金瑞走了,给家里什么也没有留下,留下的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和40多岁的妻子,以及生活中一大堆的困难。他留给当地群众和我们的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为民负责,认真公道办案,与病魔抗争的坚强和毅力,在生命中不停歇工作的顽强精神。在我的心里,他像一盏永不干枯的照亮别人的油灯。

    这18年里,我走遍了全区20多个中基层法院和40多个派出法庭。在法院的最前沿阵地,有着许多许多像李金瑞、李玉霞等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工作的法官。根据三级法院涌现出的单位和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先后多家法院和个人被最高法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委和自治区级单位授予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2000年上半年,我骑自行车跑了自治区和银川市档案局等单位和历届高级法院领导家找图片,想方设法将**高级法院和地市县法院相继成立的历史画面、全区法院老法院人中的一代代楷模和历届领导,把他们的任职和作出的贡献,用历史画面和文字资料,装进我和聂泉声二人制作的**法院第一本画册《岁月》里。2002年,高级法院创办了《**审判》内部刊物。这个刊物,有三期由站长聂泉声为主要编辑和设计,用我平时在中基层法院采访工作、上级领导调研、高级法院重大活动中拍摄的摄影素材,作为彩页的图片宣传内容。2003年3月聂泉声退休后,《**审判》编辑和设计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从那时起,高级法院的大型活动、上级领导来法院调研和视察,刑事审判、民事审判、执行等典型案件的宣传报道,中基层法院、法官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的采访电视新闻报道、一年雷打不动的四期《法制宣传栏》和《**审判》的设计和编辑、法院各类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的整理和留存的等等工作,我都会废寝忘食、有条不紊的认真完成。《**审判》和《法制宣传栏》,一年四期坚持不懈,围绕**法院重心工作以最新版面,最新内容、最新题材展现在人们眼前,向**电视台投送的所有电视新闻稿件,在春夏秋冬的日子里都是我骑单车投送。

    2008年,由于高级法院电视新闻编辑机器落后,我风里来雨里去,加班加点,将四处奔波拍摄的影视资料在银川一家影视公司进行编辑制作完成了《**法院成立5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20分钟大型专题片》,以真实声像和图片资料,详述了**法院在成立5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各项工作巨大变迁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经院长马三刚和其他领导审查,对该专题片的效果、内容的编辑制作手法和视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18年中,把我自学的一手各种美术字没有白费,利用晚上加班写会标,用铅笔、尺子刻画,刀片刻离出的各种内容大小不同的会标约2000多条,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里,从不延误会议。18年的日日夜夜,都是我工作的成长。

    2009年3月,由于自己司法警察的身份编制,组织要求归队,由此,我到了高级法院司法警察总队工作,直至2018年年底将要退休和脱去藏蓝色警服。这9年中,我所担负的主要任务,负责总队辅警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上的管理、高级法院机关安全工作和刑事审判保障、民事庭审中的安全巡查号和各岗位的值班。我刚到总队工作时,只有楼内值白班和晚上夜班,还有立案庭值班,立案庭值班就是对来访、参诉人员和案件旁听人员只进行登记,当时还没有实行安全检查。2010年初,**法院逐步全面推开安全检查工作,对来访、参诉人员和案件旁听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和登记。司法警察是特殊警种,是法院不可缺少的武装力量。通过几十年的变革,从整体上性质变了,作用大了,任务重了,要求高了,管理严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各类矛盾和纠纷逐年上升聚集在法院,给人民法院安全保障带来更大挑战,法院处于的危岗责任逐步加大了,风险点的不可预测性多了,在案件岗位上值班的司法警察每天面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些年来,司法警察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按照规定和领导要求,认真仔细,尽职尽责,做到凡进必登,凡进必检,疏而不漏。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区各级法院安检出各类刀具、违禁品500多把,剧毒农药和汽油约1300毫升。我参与劝阻和制止当事人及亲属缠访、闹访、群访、滞留访工作共约200多次800多人,耐心劝阻和直接说服处理年老,残疾滞留访、闹访人员60余件70余人。通过他们的过激想法和行为不难看出,法院的安全检查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在9年的司法警察岗位上,我在刑事案件保障、安全检查值班和夜间值班上,把一天和一晚上当一年过,把一周当一月过,把一年当一天过。

    祝福

    **和**法院60年来,面貌发生了巨变。前辈们一个一个的离开挚爱而奋斗一生的法律岗位,有的离开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我与**和**法院同龄,我们一同沐浴党的阳光一起成长。**,我感谢你!**法院,我感谢你!

    60年来,**法院法律人才辈出,一代接一代,法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每天都有新变化。在**40年、**法院27年,这很平凡的岁月,我用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片段看看我自己:

    一天很短,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大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2018年11月,我即将离开你——**法院。

    **和**法院,我一生的爱。我永远祝福你,越来越美!

    篇七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不问西东。

    ——《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历史总喜欢在不经意间,赠予我们一些巧合。

    2014年,因工作需要,我被任命为灵武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而在二十年前,我的父亲陈曾竞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至退休,两代人的命运因“宁夏法院”而延续、传承……

    1958年,当共和国的版图上第一次出现“宁夏回族自治区”时,25岁的父亲正在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室里研读法律。当时的他不曾想到,一年后会永远离开秀丽的南国广东,一路北上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宁夏,从此扎根于此。

    1959年,初来宁夏的他被分配到灵武县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一年后,他插队到灵武东塔公社园艺大队三队,以“农民”和文化馆职员的身份度过了13年的青春岁月。期间,父亲一切从头开始学种地当农民,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劳动量大粮食紧缺,父亲差点被饿死,1963年,父亲和河南知青——母亲王梅兰结婚,婚房是干打垒的土坯房。1972年9月16日,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尽快把我区各级人民法院的组织机构恢复起来的指示”,

    灵武县人民法院在县革委会保卫处审判组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刚刚恢复组建的灵武县人民法院,只有6名干部,既要负责司法行政工作,又要推进法院正常业务。一个审判庭,既管刑事又管民事,专业人员更是捉襟见肘。1973年11月,陈曾竞,这个消失在灵武法院花名册里十多年的名字又重新出现。

    这一年,我出生。父亲给我起名“广宁”,广东的广,宁夏的宁。

    一张布告的过往

    少年时期对于父亲的记忆,更多的停留在他工作的场景当中。每次幼儿园放学,父亲都将我接在办公室中。整间办公室墙上挂满窗户般大小、布满字迹、打着大红勾和大红叉的白纸。父亲弓着身子,不停地写写画画、涂涂改改。多年以后,在同父亲的聊天当中,才知道原来他是在编写布告。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当年8月,宁夏高级人民法院第五次全区司法工作会议召开,灵武县法院开始全面启动拨乱反正工作。作为刑事庭的一名审判员,父亲的主要工作是复查1959年以来公检法被军管期间所有判处的刑事案件以及历史申诉案件。面对“恶毒攻击领袖”“现行反革命”“坏分子”“企图强奸”等五花八门的罪名,他被安排参与对所有案件进行梳理归类。父亲深知,作为法院重中之重的刑庭,布告历来是重大刑事案件判决后的公告,需要精准的法律依据、凝炼的专业语言和对案由的精准概括。一纸布告,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文书,更是彰显惩恶扬善、宣扬法治的最好载体。一次次查阅修改、一遍遍字斟句酌,不满一百字的布告文字里,凝聚着父亲的使命和责任,凝聚着他对岁月芳华的守护和抒怀。

    父亲的眼角,有一块伤疤,是乘坐侧斗三轮摩托车下乡调查案件时裁进农田留下的。父亲的这起复查案件,当事人是因为在一次念报纸时将“华主席是我党当之无愧的英明领袖”一句中,“当之无愧”错念成“当之之愧”,被认定为“贬低领袖”而被判处“现行反革命罪”。父亲经复查案卷和调查走访,最终提出无罪的复查意见,收到判决结果,当事人扑通跪在了父亲身旁放声大哭:“好人啊好人!”从此,父亲是个“好人”就在灵武小城流传开来。

    在父亲主编的《灵武法院志》中记载:“从1978年到1982年,近5年时间里,共复查了1966年以前灵武法院判处的全部反革命案件234件256人、其他政治性案件166件166人,以及部分存在错判的普通刑事案件132件134人。复查结案:反革命案件免于刑事处分1人,宣告无罪35人;
    其他政治性案件免于刑事处分3人,宣告无罪29人;
    普通刑事案件减刑2人,免于刑事处分8人,宣告无罪28人。”

    这一个个看似冰冷无情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教训的惨痛,也昭示着时代的进步。1979年7月颁布的《刑法》《刑事诉讼法》让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开启了既有实体法可依又有程序法可依的新阶段。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办案原则给重振旗鼓的人民法院注入了力量和信念。1982年12月4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更使百废待兴的国家有了治国安邦的定盘星,改革开放刚刚5年,祖国处处焕发着活力。灵武县人民法院也从重组时的6人增加到27人;
    由一个审判庭分设了刑庭、民庭、经济庭以及专门的信访接待室和办公室;
    工作任务的重点从巩固和保卫红色政权开始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变。时代总是在变革的洪流中滚滚前进,5年过去,原来案卷里出现最多的“反革命”罪名已悄然消失。

    从1959年来宁夏到1995年退离岗位,36年来,父亲经历了灵武县人民法院的时代变迁和发展变化。当年的平房已成高楼,队伍已由6人扩大到60余人,三轮摩托换成面包车再换成越野车,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执行、告诉申诉6个审判庭以及6个乡镇人民法庭遍布灵武边边角角。36年里,他听闻了改革开放给宁夏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民主法治浴火重生的坚定脚步。

    一床铺盖的纠纷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年少时对法律、法院的懵懂认识,大多来自父亲的影响,成年后则更多的是自己参与和实践的亲身体会。

    1993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当年3月15日-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二五”普法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就在这一年,我转业进入灵武法院工作,伴随着不断学习取得法律本科文凭,后考取在职法学专业研究生,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1995年,我在灵武法院马家滩法庭的“二人庭”担任书记员。一对夫妻因离婚纠纷闹上法庭,娘家人、婆家人各自为营,为争夺一床铺盖居然出手殴打劝架的庭长,原本威严的庭审竟然演变成一场闹剧。我深深感到,相对于经济发展落后,法治的滞后和老百姓知法、尊法、守法的意识淡薄才是更深层次的大事,当时为了一分地、一点财产大打出手的事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基层法庭的基础还很薄弱,加之“纠问式”的审判方式,我和庭长为了调查取证,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间小道疲于奔命。这种

    “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的情形一直延续到1997年。

    实行辩论式审判方式改革后,改变了调查取证的做法,实行了“一步到庭”由双方各自举证的庭审模式。这样的改革,法官不再大包大揽,群众也不再认为法官处于诉与辩的对抗一方,既显示了审判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实践证明,从此之后,打官司需要自己举证的证据意识普遍形成。而随着全国“一五”“二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上法庭已经不再是丢人现眼的事情,而是讲公道、扬正义的地方。

    一桩疑案的审判

    2001年,改革开放成效凸显,于此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诉讼案件逐年递增。我在灵武法院刑庭承办了这样一起案件,被告人牛某已被逮捕羁押大半年,检察院只等判决结果就将“犯人”从看守所送到监狱。起诉书指控牛某挪用单位资金构成挪用资金罪,而辩护人认为此案系经济纠纷属民事案件。由于案情疑难复杂和当时囿于对公诉案件认定无罪持审慎的刑事司法理念,这时候,又听到两院的同行在私下议论:“谁办理这件案子,不染一头疙瘩才怪。”但我深信,只要弄清原委、准确定性,就会给所有质疑划上句号。我暗下决心把这件别人都认为棘手的案子办好。鉴于指控和辩护截然不同的意见,做为主审法官的我没有轻率地认同控辩双方的意见,“罪刑法定”原则给了我底气和信心,三个多月的精细审理形成了最终的判决:“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牛某挪用资金罪的事实及罪名不能成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牛某无罪”。牛某无罪的判决成了铁案。当年已六旬的牛某顶着一头在看守所熬出的白发,被家人搀扶走出看守所时,紧握我的双手,老泪纵横直呼“好人”时,我百感交集,当年父亲办案的情景再次浮现眼前。

    一起案件的反思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的路上一定要有我们的身影”。2009年,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国庆前夕,宁夏“一号工程”的主阵地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上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设工程及劳务纠纷案件也进入高发期。一天,我和宁东法庭的其他3名同事在租借的办公室里忙碌着。突然,电话响起:“某企业工地,一个外地商人爬上了30多米的塔吊准备往下跳……”情况危急,作为庭长的我立即赶往事发地点,协助相关单位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当场喊话承诺一定帮他依法讨回公道,并会同各方展开调解。得知商人因为百万欠款索要无门而轻生的真相后,我即令欠该企业工程款的另一公司扣留106万元用于解决纠纷。客商拿到欠款后节前返乡,大年三十,我收到客商贺新致谢的电话。

    这起案件,给我触动很大,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近年来,在宁东基地,由于工程层层转包、分包,致使下游承包方拖欠供应商、农民工工资等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和劳务合同纠纷呈漫延之势。针对企业管理中的漏洞,我们向多家煤化工企业发出了关于规范企业工程管理的司法建议书。就是这个建议书,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以《能动司法护航“一号工程”灵武法院司法建议规范工程发包》为题刊发。未曾想到,这份司法建议竟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优秀司法建议”,成为全区唯一。这样的能动司法新举措,在那几年司法实践中不断深化。

    自2008年担任宁东法庭的庭长起,六年多时间里,我们在小阵地上放逐着大梦想。就是这个小小的法庭,连续五年被灵武市评为“政法基层先进集体”,2011年被自治区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2014年3月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我本人也被区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经验的收获,更是一种情怀的续写。这情怀就是让更多的百姓感受到司法公正,体会到社会公平。

    一生不懈的追求

    “一肩担起万户忧,但教四海无讼事”。2014年,我担任灵武法院副院长。也就是这一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响彻祖国南北,“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在法院层层传递,而我也在改革的大背景中不断适应着角色的转换。随着入额法官单独序列管理及司法责任制的深入推进,审判权“去行政化”,使独任法官和合议庭成为真正的审判主体,回归审判台办理案件已成为我工作的又一要务。入额以来,已办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00余件。2017年,灵武法院收案数量突破1万件,新时代的人民法院在新一轮司法改革中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的司法理念和职业行为都随之转变,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纠纷形态的新变量,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题,不断探索法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而每一位肩扛国徽和天平的法官,都要有新作为新担当。我,依然在路上。

    从南国到北疆,从1959到2018,父亲和我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接力维护着法律的天平。从1973年父亲重回法院直到1995年退休,从审判员、庭长、副院长一路坚守,整整在法院工作了22年。而我1993年进入法院,从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副院长,也正好走过了近22年。父亲的22年,是中国法治从起步到规范的历程,我这22年,是中国法治从健全到深入人心的征程。四十多年岁月流转,两代人的“芳华”已渐行渐远,作为中国法治化进程在灵武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无问西东。

    夏日傍晚,我时常漫步于灵武西湖岸边,驻足仰望间,总会找寻众多繁星中最亮的那颗。那是父亲的眼睛,他深情的凝视着我,指引着我,给我初心,给我敢勇。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