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求职信
  • 邀请函
  • 自荐信
  • 感谢信
  • 介绍信
  • 接收函
  • 道歉信
  • 表扬信
  • 慰问信
  • 百花范文网 > 信函 > 介绍信 > 《西方行政学说》论述题题库(珍藏版) 西方行政学说小抄

    《西方行政学说》论述题题库(珍藏版) 西方行政学说小抄

    时间:2020-07-17 20:10:27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西方行政学说》论述题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第一,组织的涵义: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一“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第二,组织的基本特点:(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5)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第三,组织三要素:(1)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的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一个协作系统的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
    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因为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就是作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牺牲,即提供客观的刺激和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在巴纳德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地位、权力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和谐的环境、参与决策等);
    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态种主观的刺激方法,它企图通就教导、例子、建议等来制约个人的动时,用来培育协作精神的不是靠强制,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反复灌输,即号诚、团结精神和对组织目标的信仰等。(2)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
    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3)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
    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由良好的信息交流。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他所说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的看法?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根源的分析?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 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竞争机制: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由于部门领导与民选代表之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间也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和横向来看政府部门都缺乏竞争压力。

    第二,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第三,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它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布坎南看来,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 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薪水和享受。政府机构扩张的直接结果是财政赤字,当赤字压力过大时,便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

    第四,监督信息不完备。

    第五,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既吸取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长处,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第一,组织中目标的性质:战略性目标;
    策略性目标;
    方案和任务。

    第二,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
    下级人员的参与;
    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
    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第三,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制定目标;
    实现目标;
    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四,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以目标为中心;
    重视成果的管理;
    重视人的管理。

    德鲁克的上述观点为目标管理勾画了总的蓝图,因而世界各国的管理学者均承认他是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
    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 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古德诺反复强调的主线就是: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可以说,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是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
    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
    (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第二,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

    第三,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增强其实力。

    第四,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第五,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第六,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

    第七,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应当如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消除它们?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第一,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

    霍哲认为,通常,公共代理机构倾向于听政党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话,而不是倾向于聆听公众特地表达的“需求”。公民参与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绝大多数公民仍处于沉默状态,而且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却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后果很可能是为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而不是为了绝大多数公民而存在的。

    在霍哲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关于建立组织间的协作并且为外部顾客开展培训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我们可以让各种公民团体、志愿者协会以及公民代表参与一个地方社区的重要决策过程。此外,为了增进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要运用通过使用互联网的在线参与,从长远观点看,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多数公民进行培训,为地方社区提供在线参与方面的适当培训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

    第二,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

    在霍哲看来,官僚专长会通过若干基本渠道影响公共政策:不仅官僚能够收集到信息和提出的咨询建议可以塑造政治官员的决策,而且官僚机构具有执行的能力,它们在开展政府的工作时常被赋予裁量权,所有这些因素在一个组织中都可能会导致诸如信息歪曲这样的消极后果。这种有意的信息歪曲可能会使得公共组织很难适应其环境的变化。

    霍哲认为,这种回应性障碍可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垂直协作和授权方法加以消除,因为垂直协作使每个雇员都有可能顺利地共享重要信息并且可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在他看来,一个垂直小组不仅使最高管理层能够有机会从下级管理层那里获得重要信息,而且垂直小组同时还使下级雇员可以有权做出一些将会满足公民需要的决策。而且授权还可以提前排除信息歪曲的可能性。

    第三,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

    尽管行政效率会随着专业化的增强而提高,但极端的职能专业化也会导致机构之间“狭隘的局部观念”。鉴于职能专业化与职能的分化直接相关,所以公共机构可能很难及时有效地对公民的各种需要做出回应,而且,狭隘的局部观念反倒会拖延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协作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因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要点之一就是消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利用水平小组,可以减少机构和部门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在一个水平小组中,成员们能够建立相互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超越单位边界的合作。

    第四,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

    归因是指关于一个人直觉而不是因果直觉的判断。霍哲认为,在现实中,尽管组织领导者往往倾向于接受一些将组织成功归因于其自身行动并且将组织失败归因于他人行动或外部因素的范式,但是组织中的对立团体却可能具有相反的归因原则。就绩效管理而言,只要这种陈规信念支配着人的思维,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组织层面,绩效改进都很难实现,因为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政策或管理失败的原因,而且他们也不会承认“那是我们的错”。这种归因使得公共机构很难适应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而也就减少了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性。

    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承认雇员绩效的变动并消除数字定额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在他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假定任何组织都可能既具有绩效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绩效表现差的工作人员。今天成为绩效表现好的人并非就意味着明天也是一个绩效表现好的人。同样,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在今天绩效表现差的人是否明天就会成为一个绩效出色的人。因此,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不会责备雇员的低绩效表现,相反,他们会努力从管理过程方面寻找原因。而且霍哲提醒人们注意,戴明的14点之一就是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消除数字定额和标准”,因为在数字定额和标准成为主要绩效指标的地方,劳方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以顾客为中心,承认雇员绩效的某种变动并消除数字目标和定额将会有助于公共机构以一种更加有效有方式回应顾客的需求。

    总之,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顾客中心论假定了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每个组织都应该是学习型组织,任何组织为了生存都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政府公共组织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学习过程,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在骚动的环境中有效回应顾客的需求。在他看来,当今的许多公共组织常常正是因为缺乏学习能力才无法识别和回应顾客的需求,而在这方面,全面质量管理哲学对于帮助一个公共组织有效回应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往往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第一,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着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如英国统治美国时期所建立的行政制度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影响着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其行政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怀特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多、交通的拓展、贸易的扩大、都市化和经济的垄断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必然要扩大政府行政活动的范围,并增加了政府行政的重要性和难度,此时放任主义显然已不可取。因此,经济上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行政必须从“守夜警察”的角色拓展到承担起干预经济、加强宏观管理的新职能。再次,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政治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政府加强协调劳资关系,强化社会管制,制定各种规制,通过有效管理来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对于政党的竞选,政府也必须加以干涉、规范以防止“分赃制”的重演。怀特的这一思想已包含有行政管理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发展、行政职能范围必须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保持行政的整体性和适应性等内容。

    第二,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随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行政工作也须随之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怀特将此归纳为以下几点:(1)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的支出日益增加,使公民的赋税相应增长,公民要求政府节约,反对政府高赋税;
    (2)随着政府对经济和生活干预的加强,公民要求政府管理要民主;
    (3)经济贸易活动的拓展要求政府行政要高效,政府的支出要节约,政府行政的效能与节约是国家繁荣和商贸成功之第一要素;
    (4)随着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公民要求政府应是忠实、优良及贤明之行政;
    (5)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应改革原有机构,增设新部门以管辖新的公共事务;
    (6)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应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

    第三,科技环境与行政。怀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行政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具体表现在:(1)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空前发展,不仅改革了行政的设备,而且改革了行政的任务,科学已经为行政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且科学也改变了行政方法;
    (2)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上诸如决定、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和监督等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3)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行政科学,使行政管理从旧时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因此,除科研机构外,在“行政领域中应分出研究之职务”,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的科学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奎德眼中政策分析的必要性。

    答: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

    第一,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种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二,决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 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

    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韦伯“官僚制”的理解。

    答:第一,官僚制的含义: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第二,官僚制的特征:(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第三,官僚制的优点:(1)严密性;
    (2)合理性;
    (3)稳定性;
    (4)普适性。

    第四,官僚制的缺点: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维尔达夫斯基关于预算的概念。

    答:对于预算的基本概念,维尔达夫斯基曾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分析。

    首先,从最常见的字面意义来说,一项预算即是一份包含有语词和数字的文件,它提出了用于某些项目和目的的支出。

    其次,按照最一般的定义,预算涉及的是把财政资源转变成为人的目标。因此,一项预算就可能会被描述为一系列附有价目标签的目标。此外,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的话,预算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

    最后,维尔达夫斯基还认为预算也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网络,因为行政机关提交给预算局的预算计划可能代表着它们的期望。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第一,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是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任何实际行动都包括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但一般的行政学都则不认为行政理论对决策程序与行动程序两个方面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这种忽略也许是由于认为决策是限于一般政策的决定,行政学只讨论如何做而无需注意决策,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与须知进了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去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决策的原则。

    第二,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第三,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例如,一个局由三个处组成,三处的职责不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了解这种组织安排是否适当,因为从这样的说明中看不出行政决策是集中在局的层次上还是集中在处的层次上,也不知道局对处的权力实际运用到何种程度,也没有表明沟通系统协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它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得的因素。

    第四,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第五,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需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题要点: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 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 ,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答: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第一,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

    第二,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

    第三,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

    第四,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

    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古德塞尔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

    答:古德塞尔提出了自己的十大原则:
    第一,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第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第三,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第四,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第五,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第六,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第七,在政府中,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背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的原则。第八,简化繁文缚节是对的,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第九,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的要求。第十,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一理论?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你如何看待这一理论? 答:第一,林德布罗姆着重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这样,关于“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存在有各种争论的余地。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
    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的分析下去。(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第二,林德布罗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林德布罗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
    (2)积小变为大原则;
    (3)稳中求变原则。

    第三,林德布罗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 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 ,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试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第一,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是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任何实际行动都包括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但一般的行政学都则不认为行政理论对决策程序与行动程序两个方面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这种忽略也许是由于认为决策是限于一般政策的决定,行政学只讨论如何做而无需注意决策,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与须知进了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去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决策的原则。

    第二,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第三,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例如,一个局由三个处组成,三处的职责不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了解这种组织安排是否适当,因为从这样的说明中看不出行政决策是集中在局的层次上还是集中在处的层次上,也不知道局对处的权力实际运用到何种程度,也没有表明沟通系统协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它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得的因素。

    第四,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第五,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需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试分析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试述林德布洛姆对推行渐进决策原因的分析。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从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 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 ,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第一,官僚制的涵义: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第二,官僚制的特征:(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
    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第三,官僚制的优点: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严密性。官僚制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按专业化标准进行,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因而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一切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2)合理性。由于专业技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显出精确,迅速,统一,协 调,节约和高效等优势。(3)稳定性。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使管理的任何步骤都 源于法规,摆脱了长官意志,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普适性。官僚制组织适用用面广,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各种企业 甚至私人组织都可以采用。

    第四,官僚制的缺点: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试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第一,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 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第二,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第三,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第四,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第五,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要制定了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和研究,即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第三,实行标准化原理。实行标准化原理,即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第四,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主要体现在计件工资方案中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水是职位。

    第五,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劳资双方普遍存在着想互怀疑及至彼此对抗的状况,因为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对此,工人他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合作。只有工人和雇主双方变相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双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六,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第七,实行职能工长制。

    第八,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
    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
    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
    它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沃尔多说,由于政府与行政一直都密切相连,所以行政与官僚制也是密切相连的。在他看来,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正是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潜在冲突;

    在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时,沃尔多很小心地将他对这个术语的用法与这个术语的通俗用法和韦伯的理想类型区别开,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官僚制与理性是一致的。而沃尔多却是在一种描述一分析意义上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在他看来,“官僚制”仅仅意味着大规模的、正式的、复杂的、任务专门化的以及目标取向的组织。

    在他看来,官僚制组织并非与民主概念完全不相容,官僚制组织可以为民主价值观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建立在能力和专长之上的普遍性标准和机会。当然,它们二者也有一些相抵触的特点,例如,官僚制强调的是等级规则,而民主强调的是平等;
    官僚制依靠的是纪律和监督,而民主强调的是自由原则。

    沃尔多把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窘境。一方面,权力被视为一种应该分散的危险物;
    另一方面,人们承认权力如果引导得当则能够达到好的目的。从公共行政方面说,这就意味着官僚权力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潜在力量而且应该鼓励分权;
    同时,人们认为民主只有在权力集中得既能够发挥作用又负有应负的责任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沃尔多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民主与官僚制之间寻求一种溶合,即承认不仅民主是合乎需要的而且官僚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具有一种行政文化而且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文化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生利益。我们还必须关心人类平等和参与的价值观。即使大量的权威、等级乃至压制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官僚游戏也应该玩得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基本规则并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爱好来玩。此外,我们还应该作好周密的计划以便保护自由和自生的领域。简言之,沃尔多是要让我们去改革这个世界而不是试图逃避或消灭这个世界,他希望我们在适应权威与反叛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

    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背景有四点: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什么重要贡献? 答: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观的反思和批判;
    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对传统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突破;
    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方面均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首先,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学借鉴和运用解释学方法和批判理论,强调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沟通和意识形态的解放,着眼于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俨然摆脱了传统“理性模式”的束缚;
    第二,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1950~1970年,行政学已经沦为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附庸,新公共行政学兴起之后,便不再局限于对制度和技术的研究定向,它并且试图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独立出来,许多专门行政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建立便是公共行政独立发展的典型例证;
    第三,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新公共行政学认真细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义和范围,它着眼于建立公共哲学,倡导民主行政,不仅扩大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扩大了公共行政实际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第四,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而且比较空洞,而新公共行政学者重新界定了行政 组织的目的和意义,给行政组织理论赋予了一种规范性基础并且提出了理论建构的方向。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过去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培养的行政人员大多为“效率机器人”,而新公共行政学者则强调应当培养一种德才兼备、高瞻远瞩、积极主动的行政通才。

    从行政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所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以及面对面沟通等观念和主张,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配、公务员权利的解放、利益与价值代表的多元化、参与观念的增强、内省伦理意识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权化等方面,均对当代美国政府及其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掌舵而不是划桨。第二,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第三,注重引入竞争机制。第四,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第五,重产出而非投入。第六,具备顾客意识。第七,有收益而不浪费。第八,重预防而不是治疗。第九,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第十,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在库珀看来,行政人员应该如何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答:行政人员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个体伦理自主性来有效地保持自己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划定工作组织的边界并培养一种超越组织边界的身份认同;
    其次要为约束组织权力和保护行政人员行使个体伦理自主性的权利建立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
    最后还要对组织内外的价值观、权利、需求、职责和义务具有自我意识,以确保行政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能够作为个体而活动。

    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第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
    (1)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倾向于对法律进行完善、革新组织结构与制度等以达到其控制的目的,而不是力图通过改造组织中作为主体的个人去实现。从外部控制的立场来理解,负责任的行为是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的。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还是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乃至普通大众,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其外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作为外部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伦理立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样,它也存在着不足。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权最终源于法律,所以伦理立法的手段能够为行政人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其次,伦理立法可以对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的行政人员做出惩罚。最后,那些受到伦理立法制裁的反面实例可以为行政人员予以警示。伦理立法的缺点在于:首先,它们对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
    其次,由于举证困难,并且行政人员在举报自己同事非法行为时纠结情绪的存在等原因,都迫使检举过程时断时续从而造成缺少规范化的结果,使得伦理立法本身的作用难以发挥;
    最后,如果强制执行伦理立法会使得组织内部充满恐惧和自保的想法甚至是内讧情况的出现。

    伦理法规(道德规范手段)作为外部控制的第二种形式,并不像伦理立法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律、组织政策以及部门等级制度的有效运转上,相反的,它们通常没有具体而明确的限制,其所包含的行为类型也比伦理立法更为广阔。那么与伦理立法相比较,伦理法规的优点在于:首先,从表现职业团体的理想、义务和道德规范上来看,它比伦理立法更生动、更具体;
    其次,伦理法规能够使典型的职业问题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简单;
    最后,伦理法规可以 使行政组织内部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规范。同样,伦理法规也有其缺点:首先,伦理法规会抑制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惯性的工作能力;
    其次,当把伦理法规应用到需要伦理指导的具体问题中时,由于太过抽象、模糊并且太过于高尚,以至于很难运用。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意识,力图保证行政人员在缺乏规则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库珀在他的著作中也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的利与弊。

    内部控制的“利”在于:首先,价值观在行政人员的决策过程中总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可以在即使组织上级不在场或者纪律松弛甚至发生腐败现象时仍然可以起到作用。其次,内部控制在主观能动作用的驱使下使得官僚体制更具灵活性。行政人员可以脱离教科书的说教去大胆的尝试,从而在频繁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脱离规则的肆意妄为,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内部控制的“弊”在于:首先,公共行政人员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面对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选择上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为无法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相应的理论去指导行政人员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内部控制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积极正向的。所以说,当行政人员用其价值观来支配其行为选择时,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维护公民的利益还是拥有不确定性。

    第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尽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规则、政策、法律、培训课程以及组织安排等手段去达到想要的目的(负责任的行为),但是结果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保证行政人员能够一直热衷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技术直接应用于遵守新规则、实施新政策上来,甚至有的时候,行政人员会做出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

      行政人员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还是不恰当行为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违背了对公民负责的宗旨。造成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融合。

      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人员没有把自身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很好的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

      在库珀看来,组织中负责任的行为是由个人道德品质所代表的内部控制与组织制度、文化和社会期待等外部控制相互融合来得以支撑的。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发挥作用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

    第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公共机构要对组织的上级、民选官员、法官和公民负责,这些人也许都可以被看做是委托人。组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作为公民的受托人一定要保证组织的目标与公民的利益和期待相一致。可是,在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中,组织及其管理者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会从组织的目标中偏离出来,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彻底的损害。当行政人员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达到对公民负责的终极目标,就要求行政人员明确对组织及其上级负责任的范围,从而应对不道德的组织和不道德的上级。

    (1)对上级负责。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种称之为“忠诚“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组织权威之间应如何抉择的问题;
    二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其应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本职义务之间该如何抉择的问题。从理性而客观的角度来看,行政人员在保证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的同时更要对公民负责,虽然说对组织上级的 责任是官僚体制下应尽的义务,但是对后者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行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所以说,在行政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忠诚情感发生冲突时,行政人员有必要理性的去评估对组织上级应尽的责任范围。当组织上级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对公民的最终义务要求行政人员应坚决的抛弃对组织的科层制效忠的守则,果断的检举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

    (2)组织救济。在一些情况下,行政人员在面对组织上级的不道德行为时会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放弃检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来保护行政人员合法的检举行为是最有建设性的做法。虽然说相应的组织策略并不能为检举人提供百分百的保密措施,同时也不能保证检举人不再受到危险,但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逐渐完善的组织策略为检举人提供了比以往更安全的保护,事实也证明行政人员检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了降低的趋势。美国考绩制度保护委员会下设的特别顾问办公室设立了为检举者保密的制度,并对被指控的非法和不恰当行为进行调查,这一做法似乎对于防止等级制度对检举人实施报复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组织中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虽然说组织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去检举组织及组织中上级的不道德行为,避免给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所起到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个最常见的一般性准则就是或间接地参与或纵容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去阻止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减轻不道德行为的后果对公众利益带来的影响。行政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因素,从而有效的保持其自身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①行政人员对其组织进行限定的同时要培养超越组织的这种身份认同意识;
    ②为了配合行政人员,组织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鼓励并保护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发挥;
    ③通过有意识的建立组织内外的这种自我意识来提高面对具体情况时个人伦理自主性的作用。这些自我意识主要有:职责、需求、权利、价值观和义务等。

    相关热词搜索:题库 学说 珍藏 《西方行政学说》论述题题库(珍藏版) 西方行政学说小抄 西方行政学说电大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