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终工作总结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 财务工作总结
  • 政务工作总结
  • 党团工作总结
  • 百花范文网 > 总结范文 > 财务工作总结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_2019-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题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_2019-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题库

    时间:2020-09-11 16:13:00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2019年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环球资料)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单选题】 1.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且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多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

    3.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大于1,则(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4.如果两种商品X和y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2.3,则(x和y是互补品)。

    5.其他因素不变,导致供给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变动因素是(产品价格)。

    6.能够导致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未知的因素是(消费者偏好)。

    7.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包括(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8.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张商品的需求(降低)。

    9.设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5,该商品现在的价格为2元,则按点弹性计算公式,商品价格上升到(2.6)元,才能使需求量减少15%。【商品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
    价格变动率=15%/0.5=30%】 10.当供给价格弹性系数ES(大于1),表示供给富有弹性。

    11.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

    12.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首要因素是(时间)。

    13.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为(需求交叉弹性)。

    14.关于需求交叉弹性的影响因素表述(A.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B.生活基本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C.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D.一种商品有极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 15.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小于1,则(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16.需求价格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17.煤气和电子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大于零)。【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大于零】 18.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20%,此时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增加了10%,改商品属于(必需品)。

    1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则该产品价格提高时(会使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增加)。

    20.假定某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2%,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是(需求量上升2.6%)。【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 21.政府为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采取相应措施的是(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22.关于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A.供给曲线与需求的相交时市场价格均衡价格,对应数量为均衡价格B.均衡价格时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李良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C.实际经济生活中,任何市场上的供求都是偶然、暂时的、相对的) 23.最高限价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下进行,要保证最高限价实施,政府应(实施配给制)。

    24.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实施保护价格会出现(市场过剩)。

    25.某一时期,电冰箱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的原因是(生产电冰箱的成本下降)。

    26.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

    27.甲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同时上升,引起甲商品需求变动分别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这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共同作用下,该商品需求变动情况是(减少30单位)。

    28.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

    29.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30.政府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对某些农产品采取的价格干预措施是(规定保护价格)。

    【多选题】 1.关于需求收入弹性表述正确的是(A.高档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B.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C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表明需求收入弹性搞、D.需求收入弹性小于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的少)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是(A.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B.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 C.时间越短商品需求弹性越小,时间越长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因素有(A.时间-首要因素B.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C.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A.时间 B.商品的用途多少 C.商品的重要性 D.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度) 5.关于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述有(A.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B.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C.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关系) 6.关于政府限价(A.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B.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均属于政府对价格干预措施 C.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导致市场短缺 D.最低限价高于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过剩) 7.关于保护价格(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过剩,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只适宜粮食等少数农产品实行) 8.最高限价(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9.政府对农产品的实施保护价格(即保护价格可能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市场过剩)。

    10.关于需求和供给(A.价格和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关系为需求规律 B.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化为供给规律 C.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11.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来绘制某种产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假设其他不变,价格上升时,坐标图表现为这种产品(A.需求量沿着机动的需求曲线变化 B.供给量沿着机动的供给曲线变动) 【产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上升】 12.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13.导致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因素有(A.替代品价格上涨 B.互补品价格下降 C.消费者偏好增强 D.消费者收入增加) 14.影响需求变动因素有(A.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预期C.替代品价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单选题】 1.(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效果最大化组合。

    2.效用就是商品或服务满足人民某种欲望的能力,是人们一种心理感觉,因此没有客观标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行者的不同芳芳,二者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

    3.消费者对同意无差异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无差异的;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离远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

    4.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其他全是反方向,即无论证产品还是抵挡品,图带效应和总效应全是反方向。

    5.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6.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导出。

    7.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8.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称为(替代效应)。

    9.消费者收入增加使购买商品的支出增加,图形上表现为(预算线向右平行移动)。

    10.预算线反映了(消费者收入约束)。

    11.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

    1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主要区别是(效用是否可加总)。

    13.在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中,保证消费者偏好一致性的是(可传递性)。

    14.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倾斜,斜率为负,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5.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取决于(消费者偏好)。

    16.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程度越高,是根据偏好的(多比少好)假定来判定的。

    17.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张商品组合比例不同)。

    18.当消费者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零)。

    19.边际效用随消费者的增加而(递减)。

    20.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许,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的,两者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基本相同的。

    【多选题】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①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③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2.消费者均衡实现的三个前提条件:①偏好不变;
    ②收入不变;
    ③价格不变。

    3.需求规律与需求曲线:①需求规律是价格与需求之间成反向变化;
    ②需求曲线反应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对应关系;
    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使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
    ④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使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的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在给定的预算线坐标图上,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收入和商品的相对价格)。

    6.预算线:①预算线的位置取决于消费者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②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都同比例方向变化,预算线不懂;
    ③其他情况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会导致预算线左移;
    ④其他情况不变,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预算线向右旋转;
    ⑤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比率的负值。

    7.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设条件是(①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两个组合能明确说出自己偏好程度;
    ②消费者偏好有完备性、传递性和多多益善;
    ③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偏好大于数量少的两种商品组合偏好)。

    第三章 生产及成本理论 【单选题】 1.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生产出来的总数量或总产出称为(边际产量)。

    2.已知产量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此时边际成本为(19元)。【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总成本=9*11=99元,边际成本=99-80=19元】 3.当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时(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

    4.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直线)。

    5.由于短期内固定成本为一常数,不受产量的影响,因而(边际成本)就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变动。

    6.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短期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7.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总价格成为(隐成本)。

    8. 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成为(显成本)。

    9. 经济利润是指楪祈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成为(超额利润)。

    10.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死投入增加100%时,产量增加大于100%,此时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

    11.在技术不变情况下,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生产函数)。

    12.①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数;
    ②边际产量为正,总产量就在增加。

    13.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不断增加,总产量(先增后减)。

    1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增加)。【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依次达到最高点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且平均产量最大】 15.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是(利润最大化)。

    16.在生产者行为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定的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17.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对企业的本质进行开创性探讨:①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性原因;
    ②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际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
    ③当企业的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大于市场的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④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多选题】 1交易费用是围绕七月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①.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尔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
    ②签订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③监督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④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2.①利润包括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②企业所有成本的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
    ③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3.成本曲线:①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②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U形曲线。

    4.①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股东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②当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剪辑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③总成本曲线最低点最早出现且边际成本曲线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5.短期总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可变成本主要包括(①原材料;
    ②燃料;
    ③动力)。

    6.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①劳动、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家才能。

    7.生产函数图形及位置关系:①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②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递增;
    ③劳动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平均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
    ④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想交时,平均产值达到最大值;
    ⑤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减的。

    8.企业及形成:①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组织形式;
    ②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③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减少了签订契约的数量,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
    ④企业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⑤从企业产生后,社会上形成两张交易,即企业外部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单选题】 1.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保持一致,则这种价格模型称为(价格领袖制)。

    2.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关于价格歧视基本条件是(不同市场必须有效的隔离,同一产品不可以在不同市场流动)。

    4.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密切关系。

    5.关于垄断竞争市场和生产者行为:①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②垄断竞争市场的产量一般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
    ③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价格;
    ④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不是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

    6.完全垄断企业实行的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

    7.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

    8.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成为(完全垄断市场)。

    9.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既可以同质又可以有差异的)。

    10.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是(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11.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12.划分市场结构分类的主要依据是:①本行业内部生产者数目;
    ②本行业内部各个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
    ③进入障碍的大小。

    1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14.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供给曲线)。

    15.完全竞争市场:①横轴表示需求量、纵轴便是价格,则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②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一条线;
    ③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④在长期生产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16.一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得到了5万元的总收益,且边际收益是200元,则平均收益是(200元)。【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单位产品价格=200元;
    销售量=总收益/单位产品价格=50000/200=250单位】 17.具有“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等于产品市场价格”特征的市场类型是(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产品价格】 18.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①卖方具有垄断地位;
    ②必须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以上;
    ③市场必须能有效隔离。【不管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均可实施价格歧视】 19.完全垄断市场:①不存供给曲线;
    ②需求需求向右下方倾斜;
    ③完全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
    ④当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垄断者可确定较高的价格。

    20.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21.将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两组或多组,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此种价格歧视的类型是(三种价格歧视)。

    22.完全垄断的厂商:①面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利润最大化产量条件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③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平均收益=单位产品价格,企业边际收益<平均收益或价格。

    【多选题】 1.关于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垄断企业:1.共同点: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②两者在价格和产量决策时军遵守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2.区别:①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而是每一个具体企业的需求曲线;
    ②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既是企业需求曲线又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③垄断竞争企业的产品具有替代性,而行业中存在企业的进入退出,因此其面临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的企业面临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2.卡特尔是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形成的模型之一,含义:①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是欧佩克;
    ②我国企业之间实施卡特尔是违法行为;
    ③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当一些企业联合起来一起行动,就形成了卡特尔。

    3.价格歧视分为三级:①第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的企业产品;
    ②第二类产品,也称为“批量作价”,指按照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
    ③第三类价格歧视,按不同购买者或不同市场规定不同的价格。

    【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原则:①不同市场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②垄断企业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规定的较高的价格,实行“少销厚利”;
    ③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实行“薄利多销”】 4.完全垄断市场:①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②企业的平均收益=单位产品价格,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增加而下降;
    ③企业的边际收益<平均收益;
    ④企业通过产量和调整价格实行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5.完全竞争市场:①整个行业的需求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②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都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③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价格,即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一条线;
    ④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短期供给曲线。

    6.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①政府垄断;
    ②对某些特殊原材料完全垄断;
    ③对某些产品的技术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
    ④自然垄断。

    7.完全垄断市场: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
    完成竞争市场:农产品;

    寡头垄断市场:汽车、钢铁;

    垄断竞争市场:烟酒、糖果。

    8.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①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差别;
    ③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有充分的了解;
    ④市场规模大,资源自由流动。

    9.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①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产品具有差别性;
    ③进出市场较容易,不存在障碍。

    10.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①竞争程度;
    ②垄断程度。

    第五章 生产要素理论 【单选题】 1.土地供给曲线是(垂直线)。

    2.短期内资本供给是一条(垂直线),长期内资本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的曲线)。

    3.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

    4.完全竞争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5.完全竞争生产者面临的要素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6.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7.生产要素:①边际物质产品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②边际收益产品便是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的收益增加;
    ③边际产品价值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
    ④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的成本增量。

    8.工资上升,消费者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减少劳动供给,这是工资增加(收入效应)。

    9.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条件是(劳动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10.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益*(边际物质产品) 11.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1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说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需求是(联和需求)。

    【多选题】 1.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理论:①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增加;
    ②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引致需求)和联和需求(复合需求);
    ③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④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为右下方倾斜。

    2.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与①编辑收益产品曲线、②编辑产品价值曲线 重合。

    3.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用工资增加(①替代效应、②收入效应)来解释。

    ①当工资低而收入减少时,工资上升,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劳动供给增加;

    ②当供给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相对比较富有,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

    4.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②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③生产者在产品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
    ④生产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

    5.完全竞争要素市场:①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②生产者面临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③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与编辑要素成本曲线重合;
    ④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重合。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单选题】 1.科斯定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的前提是(财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

    2.科斯定理含义(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3.生产的外部经济:生产者的私人受益小于社会收益。

    4.资源配置中,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是(不使社会中的某些成员福利变差,就无法使其他成员福利改善)。

    5.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指(不存在帕累托改进)。

    6.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资源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

    7.对于可能产生的(正外部性)的行为,政府一般应通过补贴的措施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8.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污水,因此导致了附近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又不对农民进行相应赔偿,这种现象存在,通常称为(生产的负外部性)。

    9.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是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10.在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市场,这种现场称为(逆向选择)。

    11.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才能完全调节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12.从经济学理论上说,生产的外部经济会造成(产品供给少)。

    13.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从而造成的保险公司损失,属于(道德风险)。

    14.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

    15.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完全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16.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且对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17.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的理论试图说明的问题是(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衡)。

    【多选题】 1.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表现形式是:①逆向选择和②道德风险。

    2.政府对垄断干预的方式:①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②制定反垄断法,对垄断厂商行为进行法律约束;
    ③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

    3.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①税收和补贴;
    ②合并相关企业;
    ③明晰产权。

    4.外部性:①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有需要的水平;
    ②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
    ③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损失;
    ④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
    ⑤外部性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品不清晰引起的。

    5.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①非竞争性和②非排他性,如医疗卫生、教育、收费公路。

    6.公共物品表述:①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②一个人不进行购买也可以消费该物品。

    7.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失,但该人或该企业不必为这种损失进行补偿。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社会成本,倾向于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产品供给过多。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单选题】 1.两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I(投资)=S(私人储蓄) 2.三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S+(T-G) 3.消费和储蓄等式: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4.边际储蓄倾向的取值是:大于0小于1. 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6.投资乘数K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7.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生活开支,以实现他们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这种消费理论是(生命周期理论)。

    8.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因素是(收入增加)。

    9.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7000亿元)。【均衡国民收入=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均衡国民收入+投资】 【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 均衡国民收入=300+(1-0.1)*均衡国民收入+400=7000亿元】 10.投资乘数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而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即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化。

    11.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会减少。

    12.弗里德曼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

    13.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务的实际过卖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称为(财富效应)。

    14.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总供给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总供给不受价格总水平影响】 15.①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②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③社会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①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投资减少、消费减少、净出口减少;
    ②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 16.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纳税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17.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①两者互为补数,两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②平均消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③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18.假设边际消费倾向是0.75,则投资乘数K应为(1/(1-0.75)=4) 19.支付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其中资本形成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形态包括:①价值形态、②收入形态、③产品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包括三种:①收入法、②生产法、③支出法。

    21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品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22. 在我国统计中,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属于企业、单位所得的是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属于居民所得劳动者报酬,属于政府所得的是生产税净额。

    在我国统计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项目:①消费支出、②固定资产投资、③净出口。

    23.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税和规费,如①销售税附加税、②增值税、③企业管理费各种税金。

    24.营业盈余是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保持、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如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多选题】 1.关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①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
    ②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③消费函数方程为:消费;
    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2.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税收、④价格总水平。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有:①利率下降、②货币供给量增加、③企业预期未来的利润增加、④政府购买增加。

    4.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是:①技术进步、②劳动、③资本、④经济体制。

    5.凯恩斯消费理论三个前提: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②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③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两减一收】 6.投资乘数等于:①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②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7.国内生产总值:①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通使用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
    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构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
    ③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8.在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分四项:①劳动者报酬、②生产税净额、③固定资产折旧、④营业盈余。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单选题】 1.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①经济从高速增加专项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③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专项创新驱动。

    2.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一致指标包括:①工业总产值、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5.转变经济发展的形式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要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上。

    6.2014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系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7.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8.在经济周期波动的监测、分析和预测指标体系中属于丢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定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周期),经济运行低谷时经济增长率为(正值)。

    10.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明显的是(中周期)。

    11.当一国经济处于低估时,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此特征的经济周期被称为(古典型周期)。

    经济运行低谷时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是(增长型周期)。

    12.假设某个国家1990-1994年间GDP增长7.3%,资本存量增长6.6%,劳动率增长5.4%。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为30%,劳动力为70%,则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GA=7.3%-30%*6.6%-70%*5.4%=1.54% 13.将劳动资本等要素头伏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个贡献扣除后,反映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1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是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15.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时,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应采用(不变价格)。

    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

    16.十九大报告指出,与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相比,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更重要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创新引领经济作用的直接体现,是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现实要求。

    【多选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①核心以人为本;
    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③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内容包括: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③发展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

    3.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①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②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③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4.资本肉组的数量受多种因素限值,最重要的是资本利用率或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指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5.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投入数量多少取决于:①人口规模、②人口结构、③劳动者揉入劳动时间的多少。

    6.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可能出现:①通货膨胀、②就业机会增多、③投资持续增长、④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7.先行指标是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轨迹的指标,包括:①制造业订货单、②股票价格的指数、③广义货币M2。

    8.经济波动的原因包括: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的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的变化、⑤经济体制的变动、⑤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9.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①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不会有经济增长;
    ②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③经济增长的含义比经济发展广泛。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0.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通过(①发展实体经济、②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农业农村改革、④要素市场改革)等措施,对我国经济改革、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单选题】 1.宏观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事业类型是(需求不足性失业) 2.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3.自愿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4.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劳动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5.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6.菲利普斯曲线最初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变化关系)。

    7.奥肯定律表明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政府把促进经济中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①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

    ②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没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GDP会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个百分点。

    8.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9. 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代价是(提高失业率)。

    10.由于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1.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2.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称为(自愿失业)。

    13.我国来横向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4.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总水平,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P=MV/T,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多选题】 1.关于就业和失业:①失业指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和收入工作的现象;
    ②2018年后,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就业和失业方面的指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
    ③奥肯定律的政策含义就是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
    ④解决非自愿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
    ⑤如果第三产业在DGP所占比例较大,则就业弹性较高。

    2.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①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总水平了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成正比;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总水平了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
    ③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总水平了的变动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④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可能上升。

    ①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杜宇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会下降;

    ②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成反比;

    ③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④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本国货币会贬值。

    ⑤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租金经济增长,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使暂时的,不能是长期的。

    3.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包括:①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②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效应包括:①工资、②利率、③汇率。

    4.度量价格总水平方法:①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包括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②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5.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6.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事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时期内属于失业人口的有:①没有工作、②当前可以工作、③正在寻找工作。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单选题】 1.各国资源条件不同点的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这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主要观点,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产品。

    2.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政策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这种倾销行为称为(隐蔽性倾销)。

    3.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4.在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中,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都属于(间接出口补贴)。

    5.如果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导致(本国出口增长、旅游收入增加。劳务收入增加)。

    如果一国货币对外升值,会导致(本国进口增长、……) 6.(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任务,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相对生产成本。

    7.(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

    8.(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提出了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对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生水平。

    【多选题】 1.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标准有:①原产国标准、②第三国标准、③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

    2.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要求:①该产品存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乡野产业造成的重大损失;
    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①反倾销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
    ②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载定的倾销幅度。

    3.国际贸易倾销类型包括:①掠夺性倾销、②持续性倾销、③隐蔽性倾销、④偶然性倾销。

    4.非关税壁垒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包括:①进口配额、②自愿出口限制、③歧视性公共采购、④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5.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有:①汇率水平、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③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6.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可能会导致:本国出口减少和本国进口增加。

    7.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①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可以出口本国较有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受益;
    ③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资源条件不同,也是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④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⑤比较优势理论下,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

    8.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①绝对优势理论、②要素禀赋理论、③规模经济贸易理论、④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部分 财政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单选题】 1.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核心是(决策制度)。

    2.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中,(非排他性)指出了通过市场记住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3.在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中,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方式是(合同外包)。

    4.公共物品的最主要特征是(非竞争性)。

    5.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同性质的供给主体应享有平等待遇。

    6.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的公共物品融资方式(私人融资);
    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都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7.根据亚当·斯密的供求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

    8.政府为市场供给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9.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分配)。

    10.公共财政应发挥的职能作用范围活动是:①防止传染病、②防震救灾、③发展义务教育。

    11.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其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12.公共财政配置的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是(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13.官僚在给定的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会(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14.公共选择产生于美国,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15.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包括:①优化税制结构、②完善调节功能、③稳定宏观税负、④推进依法治税。

    16.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优化税制结构,即完善税种安排,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比重。

    17.政府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体现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的三大手段:①调节税收、②转移支付、③社会福利。

    【多选题】 1.公共物品生产方式包括:①政府生产、②合同外包、③特许经营、④合同委托。

    2.公共物品的供给包含两种含义,即①公共物品的融资和②公共物品的生产。

    3.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的内容包括:①决策制度。②融资制度、③生产制度、④生产韩制度、⑤受益分配制度。

    4.公共物品融资方式:①政府融资的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多样化的需求;
    ②联合融资的常见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③私人融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④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5.供求规律:①供给大于需求,库存增加;
    ②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
    ③需求大于供给,生产增长;
    ④供给大于需求,生产低迷。

    6.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包括:①提供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提供由市场有效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②制订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
    ③运用各种手段对缺乏公平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
    ④担当起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居民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并获取收入。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财政具有:①资源配置和②收入分配、③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8.财政资源配置范围:①维护市场竞争、②国家安全支出、③公共卫生、④矫正外部效应。

    9.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的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增长;
    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③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财政大家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0.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①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物价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11.公共选择论,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有:①政治家选票极大化、②投票循环、③官僚体系无效率、④利益集团与寻租。

    12.公共选择的理论基石包括: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3.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方向是:①完善立法、②明确事权、③改革税制、④透明预算、⑤提高效率。

    14.政府通过税收进行收入再分配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的直接调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资源税。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单选题】 1.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分类,反映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这是政府的(支出功能分类)。

    2.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属于财政支出的(按支付经济分类)方法。

    3.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4.我国将财政支付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教育等支出,是按照(政府支出功能)。

    5.财政支出: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

    6.财政支出增长解释中,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的是“马斯格雷夫”。

    7.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这是(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的观点。

    8.根据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是(公共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9.财政支出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不断增长的)。

    10.长期以来,中国财政制度饱受诟病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的职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干扰了市场的运行。

    11.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上的偏离,即(重视经济服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而忽视社会性支出)。

    1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13.通过对绩效目标和绩效结果、历史情况的考评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的部门支出的绩效考评方法是(比较法)。

    14.绩效考评指标遵循的原则:①相关性:指标与部门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
    ②可比性: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指标:③重要性:选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指标;
    ④经济性: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

    15.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理论中,瓦格纳提出的观点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6.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是按:交易的经济性质。

    17.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通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①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②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18.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这种理论是(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19.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称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多选题】 1.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有:①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②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③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④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⑤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2.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包括: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3E原则)、公平性。

    3.3E原则:①3E原则要求对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要独立分析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②其中效率性是指突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功之间的关系,即以一定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

    4.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包括:①统一领导原则、②分类管理原则、③客观公正原则、④科学规范原则。

    5.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6.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存在的问题: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所以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功能较强,再分配功能较弱;
    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
    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和改善。

    7.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解雇具体措施包括: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②大力支出教育事业发展;
    ③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④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⑤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

    8.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当经济由中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时候,增多速度大大加快的是:环境、交通、教育。

    9.财政支出分类表述:①国际通行的统计分类方法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②支出经济分类是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③利用交易的经济性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考察一国政府的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还是收入分配。

    10.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1.中国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中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支出经济分类的科目包括:①工资福利支出;
    ②商品和服务支出;
    ③对个人和家庭的不出,对企业的补助、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
    ④债务利息及费用的支出;
    ⑤资本性支出;
    ⑥其他支出。

    12.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①国民经济部门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两个部门的差异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作用不同;
    ②进步部门,技术起着决定作用,非进步部门,劳动起决定作用;
    ③政府部门的生产率偏低导致支付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④通过分析公共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状态对公共支出的增长原因作出解释。

    13.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的指标包括:①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②财政支出增长率、③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单选题】 1. 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称为(财政集中度)。

    2. 2012年某国债收入Wie0.6亿元,截止概念念过国债累计余额为8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40万亿元,财政支出为10万亿元,则该国2012年债务依存度为(6%)。【债务依存度=当期国债收入/财政支出=0.6/10=6%】 3. 国债负担率又称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国债负担率=8/40=20% 4. 中央政府债务实行(余额)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

    5. 国际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是(45%),发达国家不超过60%,国际公认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为15%-20%。

    6. 债券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债券的同事,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的价格购汇同比债券的交易方式是(回购交易方式)。

    7. 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传)的特殊形式。

    8. 税负转嫁方式中,(前转)是税收是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通的性质,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9. 甲公司销售应税产品缴纳的消费税,通过提高该删除的价格将税款全部转移给该产品的购买者乙公司,这种税负转嫁方式属于(前转)。

    10. 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11. 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

    12. 税负负担的最终归找点被称为(税负归宿)。

    13. 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将给他人负担的税收是(间接税),如各种流转税税种。

    14. 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形象描述的是(拉佛曲线)。

    15. 保持适度的宏观经济税负水平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拉佛曲线)的基本含义。

    16. 税收的强制性特征表明国家的税收依据是(政治权利)。

    17.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统一的整体,其中(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势的重要特征。

    18. 税收的三大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19. 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从价税和从量税。

    20. 衡量财政收入具有不同的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是指(小口径),也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包括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21. 财政收入的口径有大小之分,其中最小口径的财政收入指(税收收入),中口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①税收收入、②社会保障缴费收入、③纳入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收入。

    22. 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筹集的一切资金总和称为(财政收入)。

    23.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①应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弹性、②课税商品的性质、③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④课税范围的大小、⑤商品的竞争程度。

    24. 税负转嫁的有:①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的应税商品、②生活必须品。

    25. 下列税种中,(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的税收负担交易转嫁。

    26. 国债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信用形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特点包括:①自愿性、②有偿性、③灵活性。

    27. 李嘉图的等价定理:①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或者等价;
    ②政府支出通过税收融资还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没有区别;
    ③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里,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28. 国债制度一般由(①国债发行制度、②国债偿还制度、③国债市场制度)构成。

    29. 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包括:①公募招标法、②承购包销法、③直接发售方式、④随买方式。

    30. 我国国债的功能是:①筹集建设资金、②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③弥补财政赤字、③调控宏观经济。

    31. 国债的负担主要包括:①认购者的负担、②政府的负担、③纳税人的负担、④代际负担。

    32. 国债负担率表述:①反映国家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承受能力、②着眼于国债存量、③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④是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表述: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
    ②地方政府距借债务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③地方政府举债可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④地方政府对其举债的债务负有偿还的责任,中央政府购买实行不救助的原则。

    34. 衡量宏观税务的不同口径,从小到大的分别是:①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②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③公共财政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1. 关于税制要素:①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②纳税人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③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地不一定一致。

    2. 比例税率的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量变动而变动,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3. 不随着课税对象数量变动而变动的税率制度是(比例税率)。

    4. 在税制要素中,反映具体征税范围,代表征税广度的是(税目),代表深度的是(税率) 5. 流转税【增值税】属于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6. 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分类。

    7. 目前我国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8. 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动产和不动产)作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目前我国主要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

    9. 除少数始终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10. 增值税的特点:①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承担全部税收、②不重复征税,局域中性税收的特征、③税基广阔,具有征收普遍性和连续性、④属于多环节征收。

    11. 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所含税款增值税类型是(收入型增值税),该类型不含有重复课税,是完全的增值税。

    12. 消费型增值税:①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②全部生产资料都不课税,课税对象只限于消费资料、③是一种鼓励投资政策的增值税、④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13. 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适用的增值税率是(13%)。

    14.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不动产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适用于征收率为(5%)。

    15. (小汽车)属于应征收的消费税。

    16. 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的是(所得税)。

    17. 我国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是(25%)。

    18. 第一部由条例上升为法律和第一部地方税收法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

    19. 车船税:①车船税的纳税人是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②摩托车按车辆作为计税依据、③车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税额,船舶由国务院决定、④车船税在保有环节征收税种。

    20. 税收改制改革的目标取向:①优化税制结构、②完善调节功能、③稳定宏观税负、④推进依法治税。

    21. 按税收管理权限,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税包括关税和消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

    22. 按征税对象来分,消费税属于流转税;
    按税负转嫁来分,属于间接税;
    ③按计量标准来分,消费税包括从价税、从量税和两者混合征收;
    ④按税收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税;
    ⑤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分,属于价内税。

    23. 属于直接税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企业所得税。

    24. 流转税:①指所有人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总称;
    ②对同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按照相同标准课征税收;
    ③课税普遍。

    25. 增值税的优点:①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②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也可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
    ③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
    ④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交叉审计。

    26. 增值税的类型包括: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27. 增值税纳税人表述:①年应收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规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情形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②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标准的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③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人不办理一般纳税资格认定;
    ④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纳税的非企业型单位以及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
    ⑤除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28. 动产租赁适用于13%,不动产租赁9%税率,提供生活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适用于6%,转让土地税使用权9%。

    29. 在我国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30. 啤酒、黄酒、成品油适用于定额税率;
    白酒和卷烟实行定额税率与比率税率相结合的复合税率。

    31.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适用于企业所得税,适用于个人所得税。

    32. 个人所得税中(利息和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项目每次收入额为纳税所得。

    33. 财产税:①复合税收纳税能力原则、②课税对象是财产价值,资源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影响;
    ③财产税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征收财产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④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⑤在经济不发达时期,课税财产税会减少投资者的资本收益,降级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形成可能带来障碍。

    34. 我国目前对乘用车征收的三种税收:车辆购置税、燃油消费税、车船税(保有环节征收的税种)。

    35. 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进一步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②加快资源说从家计征改革:今后重点清理取消相关收费基金,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③加快推进房产税制度改革;
    ④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重点是合并相关税目;
    ⑤加强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管理;
    ⑥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第十五章 政府预算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预算管理职权;
    《中国人民共和国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中华人民功过和预算法》对立法机关。各级政府、政府财政主管和预算执行部门、单位预算管理职能做出了规定。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90%左右。

    3. 从形式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反映了政府资源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4.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5. 我国预算年度起至时间是每年的(1月1日至同年的12月31日),即历年制,美国是跨年制 6. 复试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其中资本预算主要是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入政府贷款及偿还国债等支出。

    7. 政府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其划分依据是(按预算编制依据内容和方法分类)。

    8. 政府预算的合法性原则:指政府预算的成立、执行中的调整和预算执行结构都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是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理念的重要体现。

    9. 从本质来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10. 按是否能直接反应经济效益,政府预算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11. 可以保持各项财政收支指标连续政府预算是(增量预算)。

    12. 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于和金额的预算是(投入预算)。

    13. 政府预算的职能包括:反应政府部门活动、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和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职权:①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②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调整方案、③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决策。

    16. 各级人民政府决定本机政府预备费的动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政府预备费的动用方案。

    17. (国务院)规定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

    18. 我国每年统计公布的财政收入、支出、赤字的数字都是针对(一般公共预算)。

    19. 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利,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税收为主图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称为(一般公共预算)。

    20.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于2010年决定试编,于(2013年)正式提交全国人大。

    21.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是(部门预算制度)。

    22. 部门支出预算制度的方法是(零基预算),部门收入预算制度的方法是(标准收入预算法)。

    23. 预算执行制度:①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之一;
    ②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③包括建立国库集中首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24. 财政制度的核心是(政府预算制度)。

    25. 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预算外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6. 我国政府采购运行实行(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机制;
    公开招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27.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的需求,确定中期财政政策,编制(3年)财政规划。

    28. 政府预算、决算支付全部细化公开刀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

    29.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①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机制;
    ②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④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⑤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⑥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⑦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政报告制度;
    ⑧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
    ⑨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30. 政府预算原则:年度性原则、统一、可靠、合法、公开。

    31. 将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政府预算分为多年预算和年度预算;
    按政府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分为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

    32. 复试预算由经常预算(以税收收入来源,以行政项目为支出对象)和资本预算组成(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33. 单式预算优点:①形式简单,易于操作;
    ②能够清晰反映政府财政收支全貌;
    缺点:①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入的经济性;
    ②不利于政府对复杂财政活动的深入分析管理监督。

    34. 政府预算:①从形式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在财政收支计划,体现了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和方法;
    ②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财政资金数量多少,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③政治性看,是重大政治行为;
    ⑤本质看,是股价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35. 政府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①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②出让土地、③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36.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①一般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②一般公共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
    ③具有转款专用性质切不宜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应当安如政府性基金预算;
    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部分收入可用于弥补社会保障支出;
    ⑤一般公共预算科补助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

    37. 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目标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包括:①一般公共预算、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③社会保障基金预算、④政府性基金预算。

    38. 政府预算由各级人大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只有在授权范围内支出才是合法有效的,超过范围的支出也要以预算调整的形式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39.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管理职权是:①编制预算草案、②提出本机预备费方案、③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④定期向本级和上一级财政部汇报执行情况。

    4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超收,超收将用于:①化解政府债务、②补充预算稳定调整基金;
    短收将通过①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②削减支付或增列赤字并在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发债平衡。

    41.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中。

    42. 预算执行制度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其内容包括:①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第十六章 财政管理体制 1. 属于地方共享收入的税种是(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消费税、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属于地方税的是(房产税)。

    2. 根据分税制规定,增值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是(50:50),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3. 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规定到2003年以后中央与地方对所得税收入增量分享比例分别是(60%和40%)。

    4. 内衣建立一般性支付制度的国家是(美国)。

    5. 财政管理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性内容是(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

    6. 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是(税种的性质)。

    7. 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是(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8. 根据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区域原则,(外交、国防)事项属于中央政府 9. 政府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果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果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

    10.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一般遵循原则的是:集权、效率、恰当、收益与负担对等。

    11. 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图税种划分到中央政府,体现了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集权)原则。

    12. 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利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

    13.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实行财政单一制。

    14.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15.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我国从1994您开始建立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系。

    16.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17.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物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物进行补偿而设计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18. 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①均衡性转移支付、②民族地区转移支付、③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④调整工资转移支付、⑤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⑥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项目。

    19. 财政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①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设置;
    ②政府间事权和支付责任划分;
    ③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
    ④财政间蔡振转移支付制度。

    20. 财政单一模式:①地方政府自主性小;
    ②财政大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度安排。

    21. 财政收入划分原则:①依据效率原则,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③依据恰当原则,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作为中央固定收入;
    ③依据集权原则,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题税种划分为中央政府。

    22. 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①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②将具有明显收益性、区域性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③将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④根据税种属性、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原则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23. 专项转移支付严格限于:①中央委托事务、②共同事权事务、③效益外溢事务、④复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 1. (导向功能)是财政政策通过国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调整人们物质利益,进而调节企业和个人竞技行为,引导国民经济运行。

    2.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

    3. 财政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 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正粗在财政税收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扩张政策: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5.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政府预算应实行(扩张性政策)。

    6.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7. 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政府应(降低税率),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

    8. 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称为(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

    9.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擦正投资来启动社会需要,使经济恢复活力)和补偿政策。

    10. 汲水政策:①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的,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②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③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
    ④如果经济萧条状况不复存在,这种政策就不再实行;
    ⑤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

    11.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将财政政策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2. (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存的、不需要正粗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13. 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这是根据(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功能)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

    14. 中性财政政策也称为均衡性财政政策: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动态平衡,即不生产扩张效益也不紧缩效益,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15. 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应采取的投资政策措施是(降低投资支出水平,使经济降温、平稳回落)。

    16.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B为0.75,则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为(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1-0.75)=4】 17. 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税收乘数为(-4)。【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1-0.2=0.8;
    税收乘数=0.8/(1-0.8)=-4】 18.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B为0.75,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10%,则国民收入增加40%。【政府购买性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1-0.75)=4】 19. 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能力的财政政策时滞是(认识时滞);
    认识时滞是指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求调整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

    20. 行政时滞是指财政部门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

    21. 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亦即(紧缩)财政政策。

    22. 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①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③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⑤大力支持科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双松”类型,适合于(经济中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 24. 财政政策乘数是用于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影响,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25. 在经济萧条时,财政可以通过(增加政府采购、降低税率、提高财政补贴)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6. 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包括:①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
    ②实施短息调控与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
    ③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④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27. 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的时滞是(外在时滞),包括: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28. 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体现在:①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
    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

    29. 财政政策的工具指用以达到财政政、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

    30.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和降低税率。

    31.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

    32. 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

    33.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①促进充分就业、②国际收支平衡、③经济稳定增长、④物价基本稳定。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八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 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是(物价上涨)。

    2. 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 在古典货币数量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理论观点是:货币量决定物价。

    4. 在流动性偏好理论对货币需求东西分析中,将由于收入和支出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称为:交易动机。

    5. 由于石油输出国抬高原油价格,使石油进出国产品成本升高,进而引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称为:输入型通货膨胀。

    6.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过度发行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7. 通货膨胀的定义:有效需求大于供给、物价持续上涨。

    8. 按照通货膨胀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和抑制型(一国实行吴洁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代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9. 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包括:发行公债、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10.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经常出现货币失衡形式是: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大。

    11. 货币失衡的两种情况: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12. 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主义货币失衡的是:总量性货币失衡。

    13. 在前期处于均衡状态,考虑物价自然上涨率情况下,要实现均衡应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

    14. 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称为:社会融资规模, 15. 制约商业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因素包括:①受到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②收到提取现金存量的限制;
    ③收到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16. M2是我国广义货币量,包括M1及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17. 基础货币的扩张背书称为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18. 商业银行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部分是: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

    19. 在我国能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

    20. 即属于侠义货币供应量M1(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和单位活期存款),又属于广义货币量M2的是:单位活期存款。

    21.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资产的(流动性)。

    22.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投机性需求由(利率)决定。

    23. 货币需求:是一种客观需求、一种经济需求、一种派生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

    24. 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量需求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和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25. 流动性偏好理论支出货币需求的是由三种动机组成的:①交易动机(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持有货币的愿望)、②预防动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持有货币的欲望)、③投机动机(由于利率不稳定,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预期而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货币需求动机)。

    26. 费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关系的是:股票收益率。

    27. 费雪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对实物经济不起作用,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和货币数量成反比。

    28. 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是由(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29. 考虑物价自然上升因素,关于货币均衡水平:①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
    ②货币增长率=上年度的货币量*(经济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

    30. 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其主要原因是:①财政原因:发生赤字、②信贷原因:信用膨胀、③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等。

    31. 32.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由获得收入多少决定国民收入为增函数关系的货币需求动机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3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①未来的不确定性“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

    34. 费里德曼认为,影响热门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人力财富比例、恒久性收入。股票预期收益、债券及定期存单的预期收益。

    35. 中央银行掌握了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商业银行具有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功能。

    36. 物价自然上涨的原因: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或劳动密集型程度不同的部门不一致,造成“剪刀差”现象,调整时,一般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使得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结果是价格总水平上涨;
    ②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提高,也无形中使得同类产品价格自然上升,也熬制物价总水平上升。

    37. 按通货膨胀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成本推进型、输入型、结构型;
    按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和抑制型。

    38. 通货膨胀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是基本原因,措施:削减各种福利支出和发行公债),是由货币供给过度引起的,一般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状态,普遍反映了物价上涨。

    39. 第十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 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的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

    2. 中央银行业务特征特征:①不易营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
    ②不经意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其他部门或其他机构干预。

    3. 在我国,负责经理国库的机构是(中央银行)。

    4. 在我国,负责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的政府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 5. 全国清算时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6.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时,中央银行会给他们给予信用支持,体现了中央银行的(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7. 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列入资产方项目的是:①国外资产、②对政府债权、③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④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债权、⑤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

    8. 中央银行负债表包括:储备货币、发行债权、政府存款。

    9.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做适时调整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10. 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从质、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图尤其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包括很多手段,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11.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补鞥呢完全用于放贷或投资,必须将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形成(存款准备金)。

    12.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这种货币政策是(间接信用指导)。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13.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是(消费者信用控制)。

    14. 某商业银行以持有某企业商品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信用支持,中央银行予以同意,这是属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

    15.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通货膨胀。

    16. 储备货币是智能工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方主要项目,包含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

    17.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职能有:①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②维护金融稳定、sandy提高金融服务。

    18.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提供的有: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最后贷款人、③清算业务。

    19. 中央银行主要的业务:①对银行的业务、②对政府的业务、③发行的业务(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主要的业务)。

    20. 货币政策的目标:①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③充分就业、④平衡国际收支。

    21. 中央银行一般货币政策工具有:①公开市场业务、②再贴现、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①优惠利率、②预缴进口保证金、③消费者信用控制。

    23.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原则是:可控性、科测性、相关性。

    24.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②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需求。

    25.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业务有:代理国库业务、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商业银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2.商业银行借款业务有:再贴现、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务。

    3.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货币首付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票据贴现业务。

    4.商业银行外来资金形成渠道主要是①吸收存款(最主要)、②向中央银行借款、③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④发行进入债券、⑤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5.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6.货币市场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融通问题,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流动性最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子市场是(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7.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是(同业拆借市场)。

    8.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的证券,是由发行人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你补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现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内偿付的票据本期的凭证,是以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作担保的。

    9.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证券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10.存款保险制度组织形式:
    11.①存款保险试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30万元;
    ②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按规定缴纳保费,存款人并不需要;
    ③存款保障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报纸增值的原则;
    ④存款保险基金要投资于政府副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级债券。

    12.商业银行三个基本职能:信用中介(最基本的)、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13.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主要指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闲置的货币资本,通过发放贷款,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本贷给短缺部门,发挥着货币资本的作用。

    14.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①进行票据贴钱、②发放贷款、③证券投资。

    15.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盈利性原则、②流动性原则(要求:1、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
    2、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和③安全性原则。

    15.①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现负相关关系;
    ②根据安全性的原则,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要避免本金受损;
    ③风险越高的资产业务,盈利越大,二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越低;
    ④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体现了盈利性的原则。

    16.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非现金结算和兑付国债。

    17.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到国际市场借款、吸收存款。

    18.商业银行主要职能包括:信用创造、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信誉发放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19.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和咨询业务。

    20.同业拆借市场具有限期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等特点。作用:①弥补短期资金不足;
    ②弥补票据清算差额;
    ③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

    21.金融市场效率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的程度,包含内容有:①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②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22.商业银行贷款条件划分,将贷款划分为:信用贷款(指借款人以信誉发放的贷款)和担保贷款(指以借款人 第二十一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 超额资本: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和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银行在信贷告诉馈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最低要求为2.5%)。

    2. 流动性覆盖率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景下耽搁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

    3.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确定了三个最低本资金充足率监管标准:①普通股充足率为4.5%,待新标实施后达到了7%;
    ②一级资本充足率6%,待新标实施后达到8.5%;
    ③总资本充足率8%,待新标实施后达到10.5%。

    4.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内容:①待新标准实施后,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以及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10.5%;
    ②自2011年初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本)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
    ③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④确定了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5. 在2003年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

    6. 2003年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

    7. 2003年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资本恩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是:①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②计量方法的改进、③鼓励使用内部模型、④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8. 巴塞尔协议将资本为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属于核心资本的是:实收资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

    9. 1988年《巴塞尔报告》要求,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银行,其核心资本比例最低标准为(4%),资本与风险加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

    10. 根据1988年《巴塞尔报告》,巴塞尔委员会将一会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属于核心资本的有: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
    属于附属资本的有: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资本、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11. 1988年《巴塞尔报告》内容包括:资本组成、风险资产权重、资本标准、过渡期安排。

    12. 从银行监管主体及中央银行角色,把金融监管体制分为: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13. 德国是独立于中央银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监督体制最典型代表国际是美国。

    14.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实行分业监管体制,主要原因是:①实行分页经营体制;
    ②金融发展水平不高;
    ③金融监管能力不足。

    15. 我国目前实施的金融监管体制属于(独立于中央银行分页监管体制)。

    16. 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主要目的是(使用金融经营体制从分页专向混业的需要)。

    17. 保护债权论: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
    所谓债权人:就是存款人、证券持有人和投保人等。

    18. 公共利益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经济学家所接受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其观点是: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

    19. 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利润最大目标是促使体系内增加有风险活动,导致系统内的内在不稳定性。

    20. 金融风险常见的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21.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①不确定性、②相关性、③传染性的基本特征。

    22. “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奴婢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来源于:①部分准备金制度、②银行高负债经营、③借短放长。

    23. ①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开始的;
    ②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实现了期限转换;
    ③实施金融监管是为了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的正常秩序;
    ④银行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费用。

    24.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公共利益、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

    25. 金融监管首先才能够银行的监管开始,这和银行的(①银行提供期限转换功能:即将银行在储备-投资转化过程中为储蓄者提供短息资产和流动性,把储蓄集合起来,再根据投资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和资金;
    ②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费用;
    ③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

    26. 次贷危机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债务危机阶段;
    ②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
    ③第三阶段:信用危机。

    27. 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及商品价格等)波动而导致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称为(市场风险。) 28. 由于借款人或者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这种金融风险称为(信用风险)。

    29. 金融危机主要类型包括: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危机。

    30. 在金融危机类型中,(债务危机)也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

    31. 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具有:①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
    ②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
    ③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④出口不断萎缩。

    32. 综合性金融危机分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和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发生内部综合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

    33. 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在汇率制度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固定汇率或带有固定汇率色彩的盯住汇率制度)。

    34. 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原始借贷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可能对其他方面馋死影响,甚至发生行业、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体现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特征。

    第二十二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按照(事后原则),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等材料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由于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利率相对较高,搜易世界银行贷款被称为(硬贷款);
    国际开发协会发放的优惠利率贷款称为(软贷款)。

    4.1880-1914年是国家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①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②奖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③是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5.国际清算银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包括份额和借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份额)。

    7.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最早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8.在世界银行集团中,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自己流向发展中国家,直接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推动私营企业的成长,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机构是(国际金融公司)。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为解决成员国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而设立的贷款是(备用安排),备用安排的最高额度为成员国份额的125%,拨付款为12-18个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特点:①主要用于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问题;
    ②贷款是由政策条件的;
    ③贷款是临时的。

    10.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指满足外汇储备资产所需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投资机构,拓展外汇投资渠道,延长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供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

    11.国际货币基本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提取使用的资产称为(IMF的储备头寸)。

    12.国际储备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外汇储备),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

    13.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汇率弹性从小到大,将汇率制度分为巴中,其中汇率弹性最小的是(无单独法定货币),最大的是(独立浮动)。

    14.历史上两种固定汇率制度:①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15.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类型包括: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②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③跨境莫阿姨人民币融资;
    ④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16.国际货币储备的内容包括:①货币性黄金、②外汇储备、③IMF的储备头寸、④特别提款权。

    17.在(①进出口商品多样化、②资本流出流入较为客观和频繁、③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情况下,一国会倾向实行浮动汇率制。

    18.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自愿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目前,境内企业(①货币贸易、②服务贸易、③其他经常项目)可以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19.世界银行的贷款具有:①贷款期限较长、②程序严密、③实行浮动利率、④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约占项目总额的30%-40%,个别项目可达50%。

    20.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①借款、②银行股份、③转让债权、④业务净收益。

    21.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运行特征有: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②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22.国际储备的作用:①通融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③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23.当前我国人民币回避制度的特点有:①以市场供求为基础、②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③有管理的汇率、④浮动汇率。

    24.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有: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④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⑤相对通货膨胀。

    第二十三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1. 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是为了: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和遗漏。

    2. 抽样调查的特点是:①适应面广、②准确性高、③时效性强、④经济性;
    最显著的优点是(经济性)。

    3. 重点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下列方式都属于重点调查:①为了及时了解全国城市零售价格的变动趋势,对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零售吴洁的变化进行调查就是重点调查;
    ②及时了解全国工业的增加增和资产总额情况,秩序对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即可;
    ③国家统计局的全国5000家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属于重点调查。

    4. 为了说明现象发展过程,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需要进行(连续调查),如果产品生产、原材料投入、能源消耗、人口出生、死亡等。

    5. 统计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一手数据(来源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来源主要有:调查或观察、实验)和二手数据(来源别人调查或实验数据,如:①购买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②与源调查单位合作获得未公开的内部调查资料)。

    6. 统计数据按期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7. 观测数据:通过直接调查或测量而收集的数据,没有对事物施加任何认为控制因素条件,如GDP、CPI、房价等;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中控制实现对象及其所处的实验环境收集的数据,如新产品使用寿命的数据、自然科学领域数据。

    8. 定量变量的:注册员工数量;
    顺序变量:员工受教育程度;
    分类变量:员工性别和企业所属行业。

    9. 定性变量的观测结果是分裂数据和顺序数据。

    10. 数据性数据可以用计算均值和方差等统计量。

    11. 统计学的两大分支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2. 描述统计的研究内容:①如果取得所需的数据、②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③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

    13. 收集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利用统计图展示CPI,利用增长率计算走势,这种方法是(描述统计)。

    14. 推断统计的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5. 参数估计:利用样本新系统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16. 推荐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与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判断童子假设是否成立)。

    17.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将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第二十四章 描述统计 1. 在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中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是(众数)。

    2. 在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弱时,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作为判定标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是靠近1越密切)越大,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3. 相关系数是对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度量指标。

    4. 两变量的pearson的相关系数R=0,表明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两变量之间仍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5. pearson的相关系数,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如下:①高度相关:R≧0.8;
    ②中等相关:0.5≦R≦0.8;
    ③低度相关:R<0.3。

    6. 两变量的关系按照相关程度,分为:①完全相关:一个变量的取值完全由另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所决定;
    ②不完全相关、③不相关: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彼此互不影响,如股票价格与气温的高低。

    7. 按照相关方方向将关系分为正相关(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大的取值也相应的由小变大)和负相关(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大变小)。

    8. 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已用(散点图)来展示。

    9. 标准分数在实际应用服从对称分布经验法则,表明:
    ①约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

    ②约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2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2,2】范围内;

    ③约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3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3,3】范围内。

    10. 某班期末语文考试中,全班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10分,张三得了96分,则张三语文成绩标准分为(1.6)。【标准分=(96-80)/10=1.6】 11. 在统计上,均值和表差不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标准分数)来比较不同变量的取值。

    12. 分布形态的测量指标包括:偏态系数和标准分数。

    13. 偏态系数取值等于0时,说明数据分布是对称的。

    14. ①偏态系数>0:分布为右偏;

    ②取值在0-0.5之间,轻度右偏;

    ③取值在0.5-1之间,中度右偏;

    ④取值大于1时,严重右偏。

    15. 某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岁,标准差为3岁;
    该校老师平均年龄为38岁,标准差为3岁。比较该校学习年龄和老师年龄的离散程度则(学生年龄离散程度大一些)。【①学生年龄的离散系数=3/20*100%=15%;
    ②老师年龄的离散系数=3/38*100%=7.89%】 16. 为了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量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17.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比值称为(离散系数)。

    18. 标准差:①能度量数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
    ②用来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③与原始数值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19. 适用于顺序数据和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的是(中位数)。

    20. 在集中趋势的测量指标中,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全部信息或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是(均值)。

    21. 一组诗句中出现频率最低的数值是(众数)。

    22. 离散程度的测度,包括:方差、变异系数、标准差。

    23.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且受极端值影响的指标是:均值、方差、标准差。

    24. 不受极端值影响的/适用于定性变量的集中趋势测度指标的是:众数和中位数 25. 某连锁超市6个分店的职工人事有小到排序后为57、58、60、63、70人,其算数平均数、众数分别为(61、58)。【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为众数,即58人;
    算术平均数=(57+58+60+63+70)/6=61人】 26. 某省某年8个城市财政支出分别为:59000、50002、65602、66450、78000、78000、78000、13210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2225)万元。【所给数据共8个,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中位数的位置是第4个和第5个数据的平均数,即{66450+78000}/2=72225】 第二十五章 抽样调查 1.对农作物单位面试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租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2.样本估计值和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差异称为统计误差。

    ①抽样误差是由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抽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
    ②样本框不完善造成的误差称为抽样框误差;
    ③由于调查所获得的的数据与其真值之间不一致造成的误差称为计量误差。

    3.判断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

    4.在研究某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时,在全部50万户家庭中随即抽取3千户进行入户调查,这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指改城市中(抽取出来的3000户家庭)。

    5.在某个N=2000的总体中抽出一个样本容量为200的不放回简单随即样本,样本均值50,样本方差200,对总体均值的估计量等于样本均值50,则估计量的方差是(0.9)。

    6.估计量的性质有:①一致性(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②无偏性(对于不放回简单随即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等于总体均值,这就是样本的无偏性)、③有效性(在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如果有两个无偏估计量A、B,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如果A的坑你样本取值较B更秘籍在总体参数真值附近,则认为A比B更有效,此时A方差小于B的方差。) 7.整体抽样是将总体中所有基本单位按照约定规则划分互补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样中群调查其全部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如: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时,将职工家庭居委会分租,并以居委会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调查。

    8.某高校三年级学生共一千人参加考试,将一千份试卷编号码后,从中抽取30份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

    9.系统抽样中-等距抽样的含义,如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号码中,随机确定后两位都为88的中奖号码。

    10.判断抽样:在抽取样本中,调查人员依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了解,认为确定样本单元。

    11.抽样误差是有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出现的误差。

    12.抽样调查的步骤:①确定调查的问题;
    ②调查方案设计:明确如何实施调查,包括抽样方案的设计和问卷设计;
    ③实施调查过程:获得样本单元的调查数据,关键的问题是保证原始数据的质量;
    ④数据处理分析:对数据进行检查、验码、录入、预处理、统计分析、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⑤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活动的最终成果。

    抽样调查的特点:①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
    ②抽样调查适应面广。

    13.对某事工业企业职工输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该是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14.某工厂为了检测出厂的十万只灯泡的说明,随机抽取了1千只灯泡进行检测:①总体是出厂的十万只灯泡;
    ②样本是抽取到的1千只灯泡;
    ③全体灯泡的平均说明是总体参数。

    15.计量误差:是调查所获得数据与其真值之间不一致造成的误差,造成的原因是(①问卷的原因受访者对调查问题理解上有偏误、②受访者提供虚假数据、③调查人员在调查中有意无意的诱导被调查者);
    如:由于受访者记忆模糊,导致调查数据与其真值之间不一致的误差。

    16.概率抽样方法:①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单位的入样概率相同;
    ②简单随机抽样使用条件包括抽样框没有更多客源利用的辅助信息、调查对象分部的范围不广阔、个体间差异不大;
    ③群内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群与群结构相似,整体抽样会降低估计的误差;
    ④在大范围的抽样调查中,采用多阶段抽样是必要的。

    A、概率抽样的方法:①分层抽样、②整体抽样、③系统抽样、④多层次抽样。

    B、非概率抽样的主要方式:①自愿样本、②判断抽样、③配额抽样、④方便抽样。

    17.随机抽样分为:等概率抽样和不等概率抽样。

    18.影响样本量的因素有:①调查的精度: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是可以接受的误差水平,要求调查精度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大;
    ②总体的离散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总体离散程度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③总体规模:对于大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的需求则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为保证相同估计的精度,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
    ④无回答情况:无回答减少了有效样本量,在无回答率较高的调查项目中,样本量大一些,以减少无回答带来的影响;
    ⑤经费的制约:样本量是调查经费与调查精度之间某种折中的和平衡。

    样本统计量表述:①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算,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称为估计量;
    ②取决于样本设计和整哈被选入样本单元特定的组合;
    ③是一个随机变量。

    19.统计误差包括:①抽样误差和②非抽样误差。

    20.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①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之间差异越大,即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②抽样误差与样本量N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③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选择也有关,例如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④利用有效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也可以有效的减小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可计算;
    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21.非抽样的误差:①抽样框误差、②无回答误差、③计量误差。

    第二十六章 回归分析 1.估计成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的一元线性直线回归方程式:人均消费C=1300+0.79Y,则当城镇军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是15000元,人均消费支出是(13150元)。【人均消费支出=C=1300+0.79*15000=13150元】 2.根据自变量多少,回归模型分为一元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

    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①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简单的回归模型;
    ②设计一个自变量;
    ③使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

    4.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预测),即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预估因变量数值。

    5.在回归分析中,通过使得因变量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的方法来估计回归系数,称为(最小二乘法)。

    6.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的表达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7.某公司产品当产量为1000单位时,其总成本为4000元,当产量为2000单位时,其中总成本为5000.则设产量为X,总成本为Y,正确的一元回归方程表达的是(Y=3000+X)。【4000=a+1000b ;5000=a+2000b;得b=1,a=3000;故方程为Y=3000+X】。

    8.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①他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②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互相补充;
    ③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
    ④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表明现在数量变化相关程度。

    区别:①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
    ②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

    9.决定系数也称为R2,可以测量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决定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说明了回归模型所能解释因变量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系数越接近1,回归直线的拟合效果越好。

    R2=1,说明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所有的变化;

    R2=0,说明回归直线无法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变化与自变量无关。

    第二十七章 时间序列分析 1.“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四同样增长速度走不通(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2.在同一时间薛烈中,累积增长量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3.环比发展速度等于(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

    4.平滑法的目的是“消除”时间序列的不规则成分引起的随机波动,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利用过去时间序列值甲醛平均数作为预测值,特点是(观测离预测时期越久远,其权重变得越小,呈现指数下降)。

    5.移动平均法:使用时间数列中最近K期数据值的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的平滑法称为(移动平均法)。

    6.增长速度的计算是(报告期增长量同基期水平相比)。

    7.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各环比发展速度(连乘机)。

    8.平均发展速度:反映现象在一起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例如:某国2000年出口商品总额为540亿美元,2005出口商品总额为820亿美元,2000-2005年出口商品总额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9.已知一个时间序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8*、10%,则该时间序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102%*108%*110%)-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机-1=(1+环比增长速度)】 10.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用(几何平均法) 11.06年、07年定基发展速度为105%、110%,则07年相对于06年环比发展速度为(110%/105%=104.76%) 12.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13.在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中,报告期的水平与最初水平的差是:累积增长量。

    14.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15.在同一时间序列中,各指标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相等)。

    16.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

    17.时间序列按照其古城要素中统计的指标值表现形式,分为①绝对数时间序列(包括①时点时间序列、②产品产量【如: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如:①年末总人口、②月末库存量】和时期时间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如:年底总人口数】、②相对数时间序列【如:①经济增长率、②物价指数、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③平均数时间序列【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8.在进行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不宜计算速度的情况包括:①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②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有:①平均增长速度、②定基发展速度、③环比发展速度、④平均发展速度。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

    19.根据根据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分为: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
    发展速度有: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20.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21.在序时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均以“两次平均”为计算思路的是:①间隔不相等的剪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②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1.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2.企业对某一基尼业务进行快核算过程中,应根据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判断交易或事项重要程度的主要标准是(对决策者利益的关联度和金融占总业务量的比重)。

    3.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

    4.会计核算中,区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前提是(会计分期)。

    5.利润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6.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7.财务报告: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

    8.《失业单位财务规则》:由财务部制定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一般规则。

    9.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1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体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①可靠性、②可比性、③实质重于形式、④谨慎性。

    11.可比性原则: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相似交易或事项,应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12.谨慎性原则: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13.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核算上,企业融资租入社保计入固定资产。

    14.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确认了会计核算的长度,明确来了会计期间的前提,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取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贯彻可比性原则。

    15.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以首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是(行政单位)。

    16.会计要素计量原则包括:①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权利和义务是否发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如: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本期销售商品本期收到和未收到货款)、②配比原则(指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表述正确的:①对于一切预支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收入取得才能列支、②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和记录、③对于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应在本期内预提)、③历史成本原则、④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17.在会计核算中,对支出的效应只涉及档期的,应做为(收益性支出)处理。

    18.资本性支出的是指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还与后期会计收益有关,如:购置固定资产、购入某项专利权支出、支付给工程项目建设人员的工资。

    19.①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会多计费用而少及资产价值,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②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会少计算费用多计资产价值,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资本性特点:①不仅本年收益有关,且以后各年收益有关、②通过几个会计年度的收入得到补偿、③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20.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①属于流动资产的:货币资金、存货、预付账款、应收票据、账款、利息、股利;
    ②属于流动负债的:预收账款和应付股利;
    ③属于非流动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工程物资。

    21.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22.流动资产:指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起一年内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起一年交还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3.①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资本或股本所占份额的部门,及直接计入苏有这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②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合称为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4.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剩余收益。

    25.资产: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临时出去的固定资产和临时租入的固定资产。

    资产特点:①与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③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④能以货币计量。

    26.负债: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27.属于企业负债的是:①企业欠职工的工资、②企业欠银行的贷款。

    28.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会计制度)为主要的内容。

    29.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有:①固定资产采用呢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②对应收账计提坏账准备;
    ③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④物价上涨时存货才有后进先出法。

    30.危包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工作人为假设的基本前提是有:①持续经营、②会计主体、③货币计量、④会计分期。

    3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恒等关系:①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②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事等额增加、③一项资产减少,另一项资产等额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变。

    32.期间费用是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①财务费用、②销售费用、③管理费用。

    33.会计等式包括: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②利润=收入-费用。

    34.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

    35.利润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确认。

    36.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

    37.根据《会计法》,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包括:①资本的增减、②财务的收发、③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38.属于款项的是: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

    39.管理会计范畴的是: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决策分析。

    40.会计基本职能的有:核算和监督。

    第二十九章 会计循环 1.会计账户类别中,应在借方登记增加额是(费用类)账户。

    2.符合资产类账户记账规则的是(增加记借方)。

    3.确定某一项目、交易或事项应否、应在何时以如何列作一项会计要素正式计入账内,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称为(会计确认)。

    4.会计核心问题是(计量)。

    5.会计计量属性的是:①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②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③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及估计销售所必须的费用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6.在(历史成本)下计量竖向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现金金额计量。

    7.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下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 的金额计量。

    7.①根据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将会计报表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
    ②根据会计报表主体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③会计报表按照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

    8.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等级总账的直接依据是(汇总记账凭证)。

    9.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是指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依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等级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是我国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10.财务处理程序也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其基本模式概括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11.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点是(可以试算平衡)。

    1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量较小)的单位。

    13.会计记录方法包括:①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②复试记账、③添置审核会计凭证、④登记账簿。

    14.①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②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15.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五种:①历史成本、②重置成本、③可变净现值、④现值、⑤公允价值。

    16.货币是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

    17.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①有借必有贷,借贷必须相等;
    ②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③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18.财务会计记录运营的会计方法有:添置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复试记账、登记账簿。

    19.复式记账法: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加记账法,其中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借贷记账法。

    20.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进行财务会计确认的必要程序,作用在余:①控制经济活动、②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③提供记账依据、④明确经济责任。

    21.借贷记账法下,可以在账户借方登记的是(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收入的减少)。

    22.按照反映经济内容的不同,企业会计报表分为:财务状况报表、经营成本报表、现金流量报表。

    第三十章 会计报表 1.现金等价物通常指(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2.企业编制现金流表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

    3.①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项目是: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②投资活动:变卖固定资产、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③筹资活动现金:银行借款收到的现金。

    4.利润表的作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
    ①了解企业利润形成情况;
    ②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验业绩和能力。

    5.应收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是按期流动性进行排列的,流动性强的排在前面,差的排在后面。流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各类赵权、存货。

    6.资产负债表:按一定标准和顺序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所有用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要求权的会计报表。

    7.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进行排列。

    8.某工业企业本期营业收入为200万元,营业成本为100万元,管理费用为15万元,营业外收入为50万元,营业外支出30万元户,所得税费用为30万元,本期营业利润为(200-100-15=85万元)。

    9.利润表项目之间等式(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的特点是:①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验成果、②属于动态报表、③对外报送。

    10.现金流量: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如: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某一期间的现金流量。

    11.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①企业的经营活动(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缴纳各项税款等。)、②投资活动(指企业长期资产的构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构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③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指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配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12.影响现金流量的有: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支付给职工及职工支付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属于非现金流量的业务:用固定资产偿还债务和用原材料对外投资。

    13.流动资产项目:预付账款、存货;
    属于流动负债项目的: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

    14.货币资金项目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直接填列,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短期借款。

    15.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有:①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②某一时点的偿债能力 16.影响营业利润项目有: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收入。

    17.现金等价物,指业务持有的(①期限短、②流动性强、③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④价值变动风险很小)。

    第三十一章 财务报表分析 1.某公司普通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每股市价为2元,每股收益为0.2元,每股股利为0.1元,该公司无忧先股,则该公司市盈率为(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2/0.2=10)。

    2.已知企业年末流动资产合计为800万元,存货为400万元;
    非流动资产合计为120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为400万元,非流动负债合计为400万元,则该企业年报速动比率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辐照=(800-400)/400=1)。

    3.属于企业盈利能力:营业利润率;
    ②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
    ③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

    4.已获利息倍数又叫利息保障倍数,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

    5.已知企业2013年所有者权益中,股本为2780万元,资本公积为220万元,留存收益为600万元;
    而该企业2014年末所有者权益中,股本为2480万元,资本公积为520万元,留存收益为1000万元,则该企业2014年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1.11%)。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期初所以后者权益=2780+220+600=3600;
    ③期末所有者权益=2480+520+1000=4000;
    ④增值率=4000/3600=111.11】 6.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①比率分析法、②比较分析法、③趋势分析发;
    最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是:比较分析法。

    7.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属于相关比率。

    8.在比率分析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效率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进行得失比较的比率)、结构比率、相关比率。

    9.通过(评价企业资产的运营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及周圆使用情况,估量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也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

    10.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

    11.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维持在(2:1)较为理想,速动比率维持在(1:1)较为理想。

    12.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中,现金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13.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股本) 14.某企业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为36000万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4000万元,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为8000万元、假定没有其他资产,则该企业2012年总资产周转率为(总资产周转率=主业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36000/(4000+8000)=3)。

    15.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16.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①比率分析法、②比较分析法(最基本的方法)、③趋势分析法。

    17.某企业本年度的年平均资产总额为2千万元,当年平均资产负债为60%,则该企业当年产权比率为(1.5)。【平均负债总额=2000*60%=12000万元;
    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2000-1200=800万元;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200/800=1.5】 18.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原因是(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差)。

    19.某企业以货币资金购买了一台设备,此业务导致(速动比率下降)。

    20.资产净利润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21.某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为2100万元,应收账款年初数为199万元,年末数为398万元,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100/[(199+398)/2]=0.07)。

    22.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23.结构比率:某项目数值占各项目总和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如:存货与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率。

    24.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①偿债能力(如:已获利息倍数、产权比率)、②盈利能力(市盈率、普通股每股收益、资本保值增值率)、③营运能力(如: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④发展能力。

    2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率过高,表明:①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②应收账款占用过多、③存货超储积压。

    26.产权比率表明:①由债权人提供和由投资者提供资金来源的相对关系;
    ②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③债权人投入的资本收到所有者权益保值的程度;
    ④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27.动态比率时财务报表及有关财会资料中某项目不同时期两项数值的比率,分为:环比比率和定基比率。

    第三十二章 政府会计 1.我国政府财务会计采用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2.政府财政报告:反映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行情况等信息文件。

    3.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属于非流动负债项目:应付政府债券;
    属于资产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应收及预付款、政府储备资产。

    4.收入: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理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

    5.政府会计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6.会计主体净资产:①净资产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②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③净资产增加时,表现形式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7.政府会计主体收入确认应当满足的两个条件是:①与收入项管含有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②含有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政府会计征途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③流入金额能被可靠计量。

    8.政府报告包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9.政府会计核算体系表述: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应当列入政府决算报表、②政府会计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③政府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④政府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第六部分 法律 第三十三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主要以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形成的的法律关系为(经济法)。

    2.奴隶制社会和冯建社会法律对经济关系调整模式是(诸法合一、刑法、民法不分)。

    3.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运营一些了手段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管理关系)。

    4.调整和规制政府的组织管理学的流转和写作关系法律是(政府采购法)。

    5.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着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第市场经济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基本法地位的是(民商法)。

    6.市场管理关系是经济法调整对象之一,市场管理关系包括:①维护公平竞争关系、②产品质量管理关系、③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7.经济法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包括: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组织关联性和流转和协作关系。

    8.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关系包括: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

    9.经济管理关系是经济法调整对象之一,经济管理关系包括:计划关系、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关系。

    10.“经济”就是指任命围绕着社会物质财务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十四章 物权法律制度 1.按份共有中共有人不需经过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出卖自己应有部分,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规定:①有约定,按约定处理;
    ②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如转让人向其他安分共有人发出包含同等条件内容的通知载明形式时间的,以该期间为准;
    如通知中未载明期间,或载明期间短于通知之日起15日,为15日;
    ③如转让人未通知的,为其他人按份共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确定的同等条件之日起15日;
    ④如转让人未通知的,且无法确定其他按份共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确定的同等条件的,为共有份额权属转移之日起6个月。

    2.民事主体以所有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所有权法律事实,称为(先占)。

    3.商品房建成后第一次登记称为(首次登记),如商品房建成后第一次登记。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可以作为抵押权标的是: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④生产税荷包、原材料、半成品、产品、⑤政治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⑥交通运输工具、⑦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5.根据《担保法》理论,(留置权)属于法定担保物权。

    6.以土地所有权为抵押物设立的抵押,其抵押合同(无效)。

    7.根据《物权法》规定,作为抵押权客体的是(某大学教学楼)。

    8.根据物权法,可以抵押的是:交通运输工具。

    9.在所担保的债券未受到全部清偿是前,担保权人可就担保物的全部形式权利,体现了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特点。

    10.根据物权法,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

    11.用益物权: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动产或不动产,依法享用战友、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表述:①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的自物权、②标的物主要是动产。包括:①土地承包经营权、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地役权。

    12.根据物权法,不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用的权利的是(处分)。

    13.天然孳生:因物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收益,如树结果实、母畜生的幼畜。

    14.根据物权法,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是(黄金)。

    15.根据物权法规定,按份共有中,处分共用不动产或动产以及共同不动产或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按份共有人或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

    16.共有人对共有不动产或动产没有约定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的,即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17.所有权客体并未消失的情况下,所有权因物权主体原因消灭,属于(所有权的相对消失)。

    18.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物权不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范围的是(质押权)。

    19.不动产物权具体内容发生变化时进行登记称为(变更登记);
    转移登记:指不动产物权发生权力转移时所进行的不动产登记。

    20.根据一物一权原则: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

    21.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是:①物权法定原则、②一物一权原则(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物权同事存在同一物之上)、③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特征:①物权的义务主体是权利人之外的不特定一切人、②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③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22.无期限物权指没有期限限制的物权,如:所有权。

    23.预计登记后:①债券消灭或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②为了防止商品房预售中一房二卖发生,我国物权法建立了“预告登记”制度、③预告登记的目的在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④预告登记的本质特征是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效力。

    24.物权的追及力:标的物无论辗转流向何处,权利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地行使权利,依法请求不法占有人返还原物。

    25.物权属于:绝对权、支配权、对世权;
    债权属于:相对权、对人权、请求权。

    26.异议登记不当并给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异议登记申请人)承担赔偿责任。

    27.民法共有理论,共有说法:①共有权只有一个所有权,只不过由多人享有、②共有的数人享有同一个所有权。

    28.进行抵押登记后抵押权才能生效的有:正在建设的建筑物、建设用地使用权。

    29.建筑物区分所有权:①业务对于转悠部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不得损害其他业务的合法权益、②业务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还应当经过有利害关系的业务同意。

    30.根据物权的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范围不同,物权可以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

    根据物权发生是否基于当事人, 物权分为:法定物权和意定物权。

    根据无忧有无从属性, 可分为:主权和从物权(①抵押权、②质权、③留置权、④地役权)。

    31.权利质权的标的:①汇票、本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
    ②依法可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
    ③可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
    ④应收账款。

    32.留置权是法定担保物权,适用于:保管合同、加工合同、承揽合同。

    33.根据担保法理论,不移转担保物的占有,且其成立需要当事人约定的担保物权有:动产抵押和不动产抵押。

    34.担保物权:①质权设立必须转移占有、②抵押权的发生不以占有抵押物为要件、③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④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

    35.《物权法》规定地役权制度,指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表述:①设定地役权应当签订书面合同、②地役权利用他人不动产的一种权利、③地役权属于用益物权。

    36.共同共有的形式包括:①夫妻共同财产、②家庭共有财产、③遗产分割前共有。

    37.属于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包括:①动产的善意取得、②先占、③添附。

    38.善意取得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让出让人无法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包括:①受让人依法取得财产的所有权、②原所有人只能请求占有人赔偿损失。

    39.财产所有权取得方式中,继受取得的有:继承房产、买卖产品、接受赠与。

    40.所有权的法律特征包括:存续性、单一性、独占性、弹力性。

    41.转移登记与变更登记区别:①转移登记前后的权利主图不一致,变更登记的权利主体一致;
    ②转移登记是不动产权利转让行为;
    ③转移登记一般应发缴纳相关契约所得税等,变更及登记不需要缴纳税款。

    4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在于:①设立目的的不同、②权利性质的不同、③标的物不同、④标的价值形态发生对权利影响不同。

    第三十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1.关于违约责任:①属于民事法律责任、②不可抗力是免除违约方违约责任的重要原因和理由、③可分为履行期到来后的违约和预期违约。

    2.根据《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说法是:①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不能转让、②债权人让权力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③双方定居合同时约定不得转让的权利不能转让。

    3.一方以欺诈手段定理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4.根据有关联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系,可以将合同分为主合同和从合同(如:担保合同)。

    5.在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以自己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称为(预期违约)。

    6.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属于(法定解除)。

    7.定金合同时实践合同,违约金与定金罚则不能并用,两者只能择其一适用,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8.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和代位权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均由债务人承担、撤销权和代位权是合同保全的基本方法,债权人均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

    9.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对其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可行使代位权。

    10.合同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留置、保证、定金。违约金属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代位权和撤销权是寄合同保全的两种基本方式。

    11.因扎无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渣权人可以请求任命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12.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13.国家机关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担保人。

    14.一般担保:根据《担保法》规定,当事人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有保证人承担清偿责任的保证方式。

    15.合同终止最正常、最主要的形式是(合同履行)。

    16.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五种典型的要约邀请形式:①寄送价目表、②拍卖公告、③招标公告、④招股说明、⑤商业广告。

    17.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承诺只能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②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
    ③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内容一致(承诺最为实质条件)。

    18.某些情况下,受要约人可以是不特定的,比如商店中表明价格的商品销售、悬赏广告,都是向不特定客户发出的。

    19.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乙方所在地履行;
    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
    其他标的的,在履行义务的乙方所在地履行。

    20.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缔约过失责任)。

    21.同事履行抗辩权的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应按时履行义务 的,一方在对方未履行是前,可以拒绝对方履行请求的权利。

    22.诺成合同指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直即可成立,不需要以交付标的物为合同成立的条件,如:赠与合同。

    实践合同包括:保管合同、借用合同、定金合同。

    23.合同具有的法律特征:①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②合同时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律法行为、③合同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④合同时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4.买卖合同:同时具有双务和诺成性质的合同;

    定金合同属于实践合同且双务合同;

    赠与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全且单务合同;

    借用合同属于实践合同(包括:借用合同、保管合同、定金合同)且单务合同。

    25.效力待定合同: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不完全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而其是否能顾生效还必须经权利人成人才能确定的合同。

    26.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可撤销的合同一经撤销,合同当事人之间便消灭合同关系,并这一效力追溯到合同成立时,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订立的合同。

    27.无效合同: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③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大合同、⑤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28债权认为对自己造成损害的,可请求任命法院予以撤销的是:①债务人放弃债权或债权担保、②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③债务人以明晰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④债务人恶意延长其到其债权。

    29.合同定金:①定金具有担保效力、②收受定金的乙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③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30.合同内容合法指:①不得与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②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③合同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④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31.违约金具有的法律特征:①当事人可以约到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则不产生违约金的责任形式;
    ②关于违约金数额条款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高于造成损失的,可请求任命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或减少;
    ③合同中为节约条款具有从合同性质,以主合同存在条件,主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违约金条件便不能发生效力;
    ④违约金只有在违约行为发生后才能生效。

    32.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有: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33.合同转让主体是债权人,合同义务转让的主体是债务人。①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②合同债务的转让,应当以债权人同意为前提;
    ③合同权利转让不改变合同权利的内容。

    34.合同解除主要包括协议解除和基于解除权的解除,①基于解除权解除合同属于合同单方解除;
    ②协议解除是当事人爽通过协议解除合同,不能单方解除合同;
    ③当事人约定解除权,并不一定会产生解除合同的后果;
    ④金协议解除合同的,实际就是通过订立一个新的合同来解除原来的合同。

    35.债权人依法提起代位诉讼,行使条件包括:①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
    ②债务人享有债权,且该债权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
    ③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④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害。

    36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履行义务的有:通知、协助履行、保密。

    37.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出现: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②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③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英等承担赔偿责任。

    38.抵消指当事人双方相互负有同类的给付义务时,将两项义务相互冲抵,使其相互在对等额内消灭。

    适用抵消条件包括:①双事人双方必须相互有债务、债权、②当事人双方的给付债务应为同一类、③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均已到履行期、④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可以抵消债务的。

    不能抵消的债务包括:①相互提供劳务的债务、②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③法律法规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④侵犯行为所发生的损害赔偿债务。

    39.能够引起合同终止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①合同履行、②抵消、③提存、④免除债务、⑤混同。

    40.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四种情形时,包括:①经验去哪个看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条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可以中止履行,行使不安抗辩权。

    41.我国规定了五种典型的要约邀请形式包括:①寄送价目表、②拍卖公告、③招标公告、④招股说明书、⑤悬赏广告。

    42.承诺人可以撤回承诺,关于撤回通知,应当:撤回通知应当先于或同时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

    43.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包括: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②因无权代而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

    44.属于无效合同的有: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5.属于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合同是: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②显失去公平的合同、③一方以欺诈手段,是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第三十六章 公司法律制度 1.根据《公司法》规定,合同合并时,应在房顶期限内通知债权人,该法定期限为(公司做出合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

    2.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3.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发生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公司股东可请求任命法院结算公司,但需要(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

    4.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5.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份;

    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将其所持公司股权转让给股东第三人应当经其他股东半数同意,应当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6.有限公司股份转让限制:①公司发起人持有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②公司高管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③公司监事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④公司董事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后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

    7.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离、合并、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8.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董事、高管不得兼任监事(如果总经理、董事、行政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9.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人数是(5~19人);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人数是(3~13人)。

    10.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职权指: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11.公司名称制度:保留期届满,不办理公司设立登记的,其名称自动失效。

    12.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13.侠义的公司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主要内容是:公司的种类、性质、法律地位、财务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作及公司的社会、变更、解散与清算。

    14.公司解散的原因:①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
    ②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③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
    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撤销;
    ⑤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续存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15.公司解散、清算组成立及其职权: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议决议解散的,应当在15内成立由股东组成的清算组;
    ②清算期间,公司续存,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
    ③清算组应当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④清算组有权清理公司债权、债务并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资产;
    ⑤清算组有权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16.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发行:①股份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
    ②可超过股票票面价格发行股票;
    ③可以等于股票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股票,但不得低于票面价格;
    ④同次发行的股票,同种类每股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
    ⑤同种类的每一股应当具有同等的权利。

    17.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份,但以下情况除外:
    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③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的的职工;
    ④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有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18.都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请求公司按照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①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份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的条件;
    ②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③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续存的。

    1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利和义务:①股东具有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请求权;
    ②具有公司增资的优先认购权;
    ③公司设立登记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
    ④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份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的条件,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有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20.监事会行使的职权有:①检查公司财务、②对董事、高管人员提起诉讼、③当董事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候,要求董事纠正、④对董事、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⑤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⑥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⑦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21.股东会议作出:①修改章程、②增减注册资本、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及变更公司形式的,需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22.董事会行使的职权:①召集股东会会议;
    ②执行股东会决议;
    ③决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④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⑤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⑥制定公司增减注册资本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⑦制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⑧决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⑨决定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及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提名决定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
    ⑩是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23.有限责任公司监事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24.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主要有:公司章程、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对股东的登记。

    25.《公司法》规定公司住所的规定:①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②住所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③登记的公司住所只能一个,且须在登记机关辖区内;
    ④设立分支机构的,以总公司所在地为住所;
    ⑤公司住所的确定和变更以登记为要件,不经登记公司所在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26.公司章程:①修改权属专属公司的董事会;
    ②有限责任公司作出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必须经代表半数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27.股东出资的形式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

    28.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特征及种类表述:①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形式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②公司以章程为存在和活动的根据;
    ③公司有独立的财产,公司对公司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④公司财产与股东的个人财相分离。

    第三十七章 其他法律制度 1.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前台权益受到损害时起算。

    2.我国《反垄断法》都经营者集中规定了(事前申报制度)。

    3.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理由退货制度规定,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4.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服务之日起(6个月)内发现瑕疵的,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

    5.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未超过明示安全期使用期的除外。

    6.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质量监督包括:①产品质量抽查制度、②质量状况信息发布制度、③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7.《产品质量法》所称产品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中建设工程不适用于本法规定,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适用本规定。

    8.不属于低价倾销行为:①销售鲜活商品;
    ②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上坡或其他积压的商品;
    ③季节性降价;
    ④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产品。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①采用谎称有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②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③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9.虚假宣传的行为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本、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引起误解的宣传行为,如: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也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0.国务院反垄断法机构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决定的情形是:经营者能证明该接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11.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是:①一个经营者在项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
    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
    三个经营者在项管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

    12.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①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②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包括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
    ③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13.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反垄断法)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法工作。

    14.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不仅可获得补偿性赔偿,还可要求增加排除,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3倍);
    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15.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生瑕疵和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16.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消费者可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17.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18.劳动者除非具备过错性解除的情况,下列情况不得对劳动者采取经济性裁员和非过错性解除:①从事解除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
    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公负伤并确认丧失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
    ③患病或非因公附上,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④女职工在三期内的;
    ⑤本单位乱系工作满十五年的,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9.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过错性解除、非过错性解除、经济性裁员;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预告解除、即时解除。

    20.职务发明创造: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某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完成一项发明,但利用主要物质条件来源于其所在研究所,该发明:属于职务发明,专利归该研究所。

    21.注册商标需要在核定使用范围之外的商品上取得商标专用权,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

    22.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可依据《商标法》向商标局提出异议。

    23.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

    24.商标权人在法定规定期限内未提出续展注册申请的,依法可给予宽展期为(6个月)。

    25.两个单位或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①如果双方约定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权归属委托方从其约定、②如双方没有协议的,构成委托开发的,申请专利权及取得赚钱归受托人,但委托人可免费实施该专利。

    26.根据《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发明专利权期限为(20年)。

    27.注册商标转让时,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

    28.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转让自(登记之日)时开始生效。

    29.实用新型:对产品形状、构造及两者结合所提出来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0.劳动合同必要条款:①用人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②劳动者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及其他有效身份证号码;
    ③劳动合同期限;
    ④工作内容和地点;
    ⑤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⑥劳动报酬;
    ⑦社会保险;
    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合同选择性条款: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报销和福利待遇。

    31.销售产品质量义务:①进货验收义务、②保持产品质量的义务、③有个产品标识的义务、④遵守有个禁止性规范。

    32产品或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需符合以下要求: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②有中文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③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标明产品规格、登记、所含成分名称和含量的、④限期使用产品、⑤使用不的易造成产品损坏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有警示标志、⑥特殊产品(如易燃易爆)的其保证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

    33.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①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金额金额或奖品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②谎称有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销售;
    ③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额超过5万元。

    34.《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①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
    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
    ③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
    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和产品;
    ⑤联合抵制交易;
    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人多的其他垄断协议。

    35.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凭借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排挤竞争对手或者不公平交易行为。

    如:①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商品或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②……⑦没有正当理由XX…… 36.经营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垄断协议:①固定向第三人转手商品价格;
    ②限定向第三人转手商品价格;
    ④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37.垄断协议的豁免指不以限制竞争为目的,为某种公共利益而达成合意或意志行为的,反垄断法允许的,包括:①为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的;
    ②为提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同意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③为改稿中小经营者经验效率,增强竞争力的;
    ④为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利益的;
    ⑤因经济不景气,为环节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过剩的;
    ⑥为保证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正当利益的。

    38.《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的影响;
    ③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39.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提请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0.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法定义务:①应当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
    ②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退回预付款;
    ③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除退回预付款外,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41.经营者的质量担保义务指:①经营者应当保证正常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情况下提供商品或五福应当具有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
    ②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服务质量状况,应当保证期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质量状况相符;
    ③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接受该服务前一句知道其存在瑕疵,且存续该瑕疵不违反法强制性规定的, 经营者不承担质量担保义务。

    42.劳动合同订立原则的有:①公平原则;
    ②平等自愿原则;
    ③合法原则;
    ④诚实信用原则。

    43.可以导致劳动合同关系终止的有:①劳动合同期满;
    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③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④劳动者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④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失踪;
    ⑤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⑥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关闭、撤销或决定提前解散的;
    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44.订立无固定期合同的情形:①劳动者在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②用人代为出席实行老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乱序工作满十年且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③联系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45.商标不得使用的图形和文字,如同外国或我国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的或相近的图形、文字。

    46.商标法规定:①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
    ②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其享用商标专用权;
    ③注册商标不得侵犯他人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
    ④我国商标注册采用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的制度;
    ⑤注册商品含有本商品通用名称,猪儿侧商标专有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47.根据《专利法》,我国规定专利权:①专利权人有缴纳年费的义务;
    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③专利权人有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并收取使用费的权利,许可他人实施专利应签订书面实施许可合同;
    ④专利权人享有在专利产品或该产品的保证上表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的权利。

    48.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条件包括:①富有美感;
    ②新颖性;
    ③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合法权利益相冲突;
    ④实用性。

    49.《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包括:①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发明创造;
    ②对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发明创造;
    ③科学发现;
    ④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
    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⑥动物和植物品种,但对于动植物品种生产方法,可以依法授予专利权;
    ⑦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⑧对平面因素品图案、色彩或两者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50.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的注册商标是指和人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极少数商品,即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及构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务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其他商品。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师 题库 基础知识 2019-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题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2010 2010-2011学年2学校总结 2010-2011家长学校计划 2010-2011幼儿园上总结doc 2010-2011教研工作计划 20102010学年度德育工作总结 20102011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会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102011年第一学期文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02011年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2011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教师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校本培训计划 20102011第一学期科研处工作计划 20102011高二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9迎国庆亲子活动方案 2010上学年分团委工作总结 2010上学期特色活动计划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流程 2010世博会开幕式直播 2010世博会开幕式视频 2010世界杯颁奖典礼 2010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2010中学学校工作计划 2010中考满分作文:乡村让我陶醉 2010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0入党申请书3000字 2010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2010华鼎奖颁奖典礼 2010国庆演讲稿 2010大班学期工作计划 2010学年度下期学前 2010学年度第二 2010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发言稿 2010届毕业生鉴定 2010届高三动员会讲话稿 2010年 2010年12月思想汇报 2010年1月中央电大专科《办公室管理》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办公室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法学本科《合同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