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企划文案
  • 规章制度
  • 礼仪文书
  • 调研报告
  • 法律文书
  • 工作总结
  • 活动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百花范文网 > 公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生物会考知识点11篇

    生物会考知识点11篇

    时间:2023-10-17 16:44:43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生物会考知识点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新陈代谢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会考知识点11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会考知识点11篇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2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判断右图中各种遗传图普的遗传方式?

    (1)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症、血友病)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结构特点:两条链反向平行成双螺旋,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两个经典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菌转化成S菌。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含S)和DNA(含P)构成,与细菌是寄生关系。 DNA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 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3、DNA的复制

    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 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间期)边解旋边复制,碱基补配对原则。即A=T G=C

    n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

    n-1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nn-1

    数为:a(2-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 1、转录: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搬运工具:tRNA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为1个密码,决定一个氨基酸。

    请写出ATCCAGTA相对对应的另一条DNA单链和此链翻译后的RNA链 DNA: RNA:

    生物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突变

    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 d、多数有害性 e、不定向性

    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2.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染色体组 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答案:3 2 5 1 4

    B.

    C. AABBDD ×普通小麦 黑麦 不育杂种 小黑麦

    DDTT ×12能稳定遗传的

    D. 高秆 矮秆 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 易染锈病

    ① ② ③

    DDTT ×1配子幼苗能稳定遗传的

    E. 高秆 矮秆 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 易染锈病

    答案B:诱变育种 C:多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E:单倍体育种

    (一)单基因遗传病

    (二)多基因遗传病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遗传病猫叫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 X染色体)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共24条染色体

    基因工程: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原理:基因重组

    植物细胞新细胞

    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频率(A)=

    A A?a

    习题: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 ?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地球上的生物是从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11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膜电位 静息:外正内负 刺激:外负内正 (3)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4、 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反馈调节)

    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

    :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提升血糖浓度 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

    5、神经--体液调节的有:(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

    6、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等)

    免疫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系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三道防线

    免疫过强的负作用 1。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过敏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

    ① 体液免疫

    ② 细胞免疫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

    艾滋病毒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如图只能从)

    1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 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活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5、植物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6、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2、影响种群密度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

    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物质循环(特点:循环利用)

    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全球性

    A A是生产者 ①光合作用 无机环境 ②呼吸作用 ①消费者 ③呼吸作用 分解者 ④分解作用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 生态系统中信息 种类:(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作用: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农业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2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抵抗力稳定性、2.恢复力稳定性) 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3

    一、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二、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3、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保护细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菜豆种子(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一片),(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侧柏、银杏和苏铁)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都是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所需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干瘪的种子或胚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也不能萌发;(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5、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初中生物会考备知识总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 www.jingyou.net 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

    1、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2、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3、心脏的结构

    上面心房左心房:连肺静脉

    (连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四个腔下面心室左心室:连主动脉

    (连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心脏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瓣膜,只能向心室开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4

    生物圈中的人

    1、人猿同祖:森林古猿

    2、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是男性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①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②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③出现第二性征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水:约占体重60%-70%

    无机盐:

    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少年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

    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

    消化腺由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胰腺、肠腺等器官组成。

    6、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

    7、食物中毒、绿色食品、平衡膳食宝塔

    8、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5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结合水(与他物结合):细胞组成成分之一水自由水(游离状态):①溶剂②运输营养和废物③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反应无机物存在形式:一般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功能: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如离子平衡,酸碱度平衡)

    构成:C、H、O、N等氨基酸(HNCHCOOH)R

    脱水缩合折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功能: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成份(如结构蛋白)

    ②催化(如酶)③运输(如血红蛋白)

    蛋白质④信息传递,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⑤免疫(如抗体)

    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②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计算题归类:

    有机物①m个氨基酸,一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1

    ②m个氨基酸,n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n

    ③氨基酸:mRNA:基因(DNA)=1:3:6

    构成:C、H、O、N、P、等

    DNA:质多

    核酸五碳糖、磷酸、含N碱基核苷酸核酸

    RNA:核多功能:遗传物质

    构成:C、H、O单糖二糖多糖

    糖类

    功能:主要的能源物质构成:C、H、O

    脂肪:储能物质;有保温,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等功能

    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的重要成份固醇: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淀粉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化合物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苏丹Ⅳ双缩脲试剂碘液1

    现象砖红色沉淀橘红色红色紫色蓝色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比较:

    (1)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的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

    (2)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1.2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18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3)1858年,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作为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高倍镜与低倍镜比较

    高倍镜低倍镜物镜大小大小看到细胞的数目少多视野亮度暗亮视野范围小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近远

    (2)特别注意:

    ①换上高倍镜调整时,只用细准焦螺旋。

    ②换镜前,应将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的中央。

    ③使粗准焦螺旋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约0.5cm)停下来。

    三、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代表生物真核生物真核有多种细胞器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动物、大多数植物、真菌原核生物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仅有核糖体主要是肽聚糖构成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特点:流动性细胞膜糖类(少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功能:①控制物质进出

    主动运输特点:选择透过性②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环境

    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双层膜细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尔基体:①加工和运输蛋白质

    ②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③与动物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

    内质网:①增大细胞内膜面积

    胞细胞质细胞器②参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

    ③内接核膜,外接细胞膜,除此之外,单层膜还与核糖体、线粒体紧密相连

    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一定的渗透压溶酶体: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②吞噬并杀死浸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中心体:与动物有丝分裂有关无膜核膜细细胞核核仁

    胞染色体DNA:主要遗传物质染色质蛋白质

    1.3细胞的代谢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方式特点浓度载体能量

    二、与新陈代谢相关的物质

    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特性:①高效性:比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酶③多样性:与有机物(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相关,从而与新陈代谢的复杂性相统一。

    功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①温度:具有某一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酶活性下降

    ②PH值:具有某一最适PH,高于或低于这一PH,酶活性下降

    与代谢的关系:新陈代谢包括生物体内的全部化学反应,酶的缺乏将引起代谢紊乱

    分子简式:A-P~P~P(注:“~”为高能磷酸键)ADP与ATP的相互转化:

    与代谢的关系:ATP是生物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形成途径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动物:呼吸作用

    ATP的利用:①运输物质②肌肉收缩③合成物质④生物发电⑤神经活动

    三、生物新陈代谢的具体形式

    无机物氧化化能合成作用:CO2+H2O能量(CH2O)+O2

    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光能

    总反应时:CO2+H2Ox(CH2O)+Ox2叶绿体

    光合类胡萝卜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吸收红光、蓝紫光作叶黄素黄色用场所:叶绿体色素叶绿素(3/4):叶绿素a蓝绿色吸收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

    分布:类囊体的薄膜上

    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及基质中

    3

    被动运输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条件:光、色素、酶

    光场所: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光

    光反应H2O的光解:2H2O4[H]+O2

    叶绿体

    物质代谢光

    合ATP的生成:ADP+PiATP酶能量代谢:光能转变为贮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基本过程条件:[H]、ATP、酶场所:基质中

    暗反应:酶

    CO2固定:CO2+C52C3物质代谢酶

    C3的还原:C3+[H](CH2O)+C5ATPADP+Pi作能量代谢:ATP中活跃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化学能

    影响因素:①光照强度②温度③CO2浓度④矿质元素⑤水分

    应用:提高农作物糖类的合成量(①延长光照时间②提高光照强度③增加光照面积,合理密植④光照时,

    增加CO2浓度⑤光照时,提高温度)

    定义:生物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场所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细第二、三阶段:线粒体

    有氧条件:有O2、酶参与酶

    呼吸总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胞过程:葡萄糖[H]→ATP(少量)第一阶段酶丙酮酸呼[H]→ATP(少量)

    酶第二阶段吸O2CO2第三阶段酶↓→ATP(大量)H2O

    定义: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

    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细场所:细胞质基质

    无氧条件:无O2参与,有酶的参与呼吸酶

    胞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数植物)酶

    C6H12O62C3H6O3+能量(动物,少数植物)呼酶

    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H]+ATP(少量)酶

    吸②2丙酮酸+[H]2C2H5OH+2CO2酶2C3H6O3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意义:

    ①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生物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比较项目光合作用

    代谢类型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场所条件合成作用(或同化作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叶绿体(真核)只在光下进行细胞呼吸分解作用(异化作用)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化学能转变成热能、ATP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联系:(1)物质方面(2)能量方面1.4细胞的增殖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理解: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进行分裂,他们就没有周期性。

    ②生物体有细胞周期额细胞有:受精卵、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等。

    ③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已分化的细胞没有周期性。

    ④每个细胞周期必须以分裂间期为起点。

    ⑤不同生物其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不同。

    二、细胞增殖

    1、方式:①有丝分裂:生物界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

    ②无丝分裂: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③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进行。

    2、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细胞周期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特点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两核失,两体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变化2N2N2NDNA数目变化2N→4N4N4N为分裂期做准备条件有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维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意义

    后期末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两核现,两体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4N2N4N2N(注:核指核膜与核仁;体指染色体与纺锤体)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比较植物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的分割方式不同)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一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细胞膜中部向内凹陷,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各个时期的细胞补充:

    染色体数4Nba→b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2Na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

    DNA含量4Ndec→d的变化原因:DNA分子的复制

    e→f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形2Nc成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

    染色单体数

    4N染色单体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2N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原因是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套基因。如植物的组织培养

    癌症的预防:避免接受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习惯。

    癌细胞的特点:①不受有机体控制②连续分裂,恶性循环

    衰老细胞的特点:①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慢②某些酶的活性降低③色素逐渐积累④呼吸减慢⑤细胞膜的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精子形成过程

    特点染色体数变化DNA的变化2a→4a4a4a4a4a→2a2a2a2aaa

    凌乱分散在细胞内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断裂,移向两极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NN2NNN

    二、卵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

    7

    间期(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或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2N第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2N初期一级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2N次精分母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2N2N→N裂细胞减数第分二裂次过分次级精母程裂细胞精细胞期变形精子

    相同点: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相同

    (1)细胞质分裂不均匀,导致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体积大)第一次分裂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第一极体(体积小)不同点一个卵细胞(体积大)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

    第二极体(体积小)(2)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仍保留大量细胞质,不能自由运动。

    三、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父本(2N)精子(N)受精卵(2N)母本(2N)卵子(N)意义:(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子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2)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对基因重组有重要意义。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S型细菌:有多糖类荚膜,有毒性,菌落表面光滑实验材料

    R型细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表面粗糙

    S型细菌注入小鼠死亡

    R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活体实验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R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S型菌多糖培养只有R型菌

    S型菌蛋白质培养只有R型菌

    离体实验

    R型菌+S型菌DNA培养有R型菌和S型菌结论: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S型菌DNA和DNA酶培养只有R型菌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在中央):含P,不含S头部

    T2噬菌体(细菌病毒)蛋白质外壳

    实验材料尾部:蛋白质含S,几乎不含P大肠杆菌(一种细菌)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搅拌上清液(菌外液体):放射性高(含大量35S)A:与大肠杆菌混合离心沉淀物(主要是菌体):放射性低(几乎不含35S)裂↓解

    释放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新噬菌体中无原噬菌体的蛋白质

    被P标记的噬菌体搅拌上清液(菌外液体):放射性低(几乎不含P)B:与大肠杆菌混合离心沉淀物(主要是菌体):放射性高(含大量32P)裂↓解

    32

    释放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P↓

    新噬菌体中含有原噬菌体的DNA

    结论: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磷酸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

    多个含N碱基(A、G、C、T)

    多脱氧核苷酸链2条

    结构外侧:磷酸脱氧核糖磷酸1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内侧:含N碱基(A=T,C=G)

    1个DNA分子

    解旋

    复制2条母链(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原料)

    (细胞核)

    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均含一条母链和一条新链)

    三、基因的表达

    (模板)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转录4种核糖核苷酸(原料)(细胞核)

    mRNA

    翻译细胞质中的氨基酸(原料)(核糖体)

    蛋白质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附:碱基配对DNA:AGCT||||

    mRNA:UCGA

    mRNA的每三个相邻碱基(1个密码子)决定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四、中心法则

    3232

    2.3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及符号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结合的过程。

    自交:专指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侧交:杂交第一代与纯隐性个体相交。如Aa×aa

    相对性状:①同种生物②同一种性状③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符号:

    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

    ×:自交♀:母本♂:父本×:杂交○

    二、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

    现象:分离定律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是3:1,基因型之比是1:2:1;自由组合定律是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

    本质:分离定律是揭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自由组合定律是揭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前者分离,后者自由组合。

    三、孟德尔定律子代表现型与亲代基因型的关系

    子代表现型比亲代基因型3:11:19:3:3:11:1:1:13:3:1:1Aa×AaAa×aa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四、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

    ①正确选用试验材料(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相对性状易区分)

    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③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科学地设计试验程序

    五、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环境条件性状(控制)

    六、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常染色体:22对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性染色体:1对男性:XY女性:XX

    XY型性别决定:

    P♂(22对+XY)×♀(22对+XX)配子(22条+X)(22条+Y)(22条+X)

    子代22对+XX(女)22对+XY(男)

    伴性遗传判断规律:

    1、Xa致病:①男患大于女患②女患男必患(母患儿必患,女患父必患)③交叉遗传2、Y致病:男性都患病,女性都正常X:红绿色盲,血友病XA: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见遗传病Y:人外耳道多毛症致病基因及实例a:白化病,尿病A:多指,并指

    2.4生物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内遗传物质未变变异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

    四分体时期后期

    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12

    a

    无新基因出现,但出现新性状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二、基因突变

    替换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NA分子的碱基增添基因突变(基因结构的改变)

    缺失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原材料

    比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正常异常DNAGAAGTACTTCAT变化

    mRNAGAAGUA

    氨基酸谷氨酸缬氨酸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a1③不定向性Aa2④大多有害a3⑤自然状态下频率低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

    外因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基因突变的原因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内因:DNA复制时发生的错误三、染色体变异

    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非整倍性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数目变异:

    整倍性变异(染色体组增加或减少)一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二倍体:含二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人工诱导,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四、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公众在以下五个方面发生争论

    ①是否实质性等同

    ②是否出现滞后效应③是否出现新的过敏原

    ④营养成分是否发生改变⑤是否侵犯了宗教信仰者或素食者的权益

    2.5人类遗传病

    显性遗传(A):并指、多指、抗Vd佝偻病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病隐性遗传(a):白化病、苯丙酮尿症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常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XY综合征

    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

    参与研究的国家:美、英、德、日、法、中

    主要工作:测定人类基因组(共24条染色体)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22常染色体+X+Y》

    意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理论与技术上的进展,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与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6生物的进化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始原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例如:

    变异1自然选择变异类型1新种1

    原料地理隔离基因频率定性改变生殖隔离

    变异2自然选择变异类型2新种2

    二: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①从简单到复杂②从水生到陆生③从低等到高等

    2、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自然选择)

    3、由于变异的多向性①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①②③)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②基因的多样性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达尔文实验:※对照课本P46(必修发现过程詹森的实验:

    3)看实验图及结论生长素的发现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生长素的命名者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等植物的弯曲部位:尖端的下部

    激素调节运输:是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

    运输。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低浓度促进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其他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器官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必修三P55资料分析)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电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神经递质

    刺激前(内负外正)刺激后(内正外负)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中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一般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调控6、人脑的高级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二、激素调节

    1、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命名(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血糖肝糖原(分解)→0.8~1.2g/L非糖物质(转化)→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较比较项产生的来源作用胰岛素胰岛B细胞降血糖→(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升血糖血糖调节的过程:a:血糖↑→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同时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结↓果

    体内血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b:血糖↓→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同时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结↓果

    体内血糖含量升至正常水平(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释放作用释放作用释放

    下丘脑TRH垂体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反馈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a微量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四、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某些人给猪饲喂激素类药物,以提高瘦肉率。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多细胞生物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意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概念:通过一定的调节,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1)体温调节

    调节中枢:下丘脑

    寒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加;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炎热: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产热减少;

    (2)水盐调节

    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产生的中枢:大脑皮层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饮水多缺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少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提高重吸收水量减少增加排尿量增加减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2)监控和清楚功能(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三道防线第二道: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体液免疫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发生在细胞外液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

    T细胞呈递抗原

    3.5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光:决定生物生存、植物分布、生理、动物繁殖、生活习性等

    非生物温度:影响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生因素水:决定生物生存、影响生物生长、发育

    态因生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物素因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生物初级消费者

    成分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结构三级消费者

    食物链、食物网:(1)只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无分解者(2)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定义: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指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去向:①呼吸作用散失②自身生命活动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功能能量传递效率:10~20%

    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生态表示方式:能量金字塔

    系定义: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1)反复循环(2)全球性统特点:

    物质循环C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形式:C2O、碳酸盐等在生物群落中的形式:有机物

    循环形式:C2O

    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C2O呼吸作用有机物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动力;物质载体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分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化学防治

    (2)控制有害动物生物防止

    机械防止

    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与抵抗力存在相反关系

    附:区别种群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种生物eg: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群落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全部生物eg: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eg:一个池塘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现状:(1)人口增长过快得到改善

    人口增长对(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生态环境的影响(3)目前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如何调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

    减;

    种类: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旅游观赏等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功能的

    潜在价值:目前对其功能人们尚不清楚的特点:(1)物种丰富(2)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生物多样性我国生物(3)经济物种丰富(4)生态系统多样

    多样性的概况面临威胁表现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6

    氨基酸分类:

    天冬谷,赖精组,苯丙色酪芳香族。诗书半担两岸有,干饼限量一铺无。

    [注]天冬、谷是酸性,赖、精、组是碱性。苯丙、色、酪有苯环。丝、苏、半胱、蛋、天冬酰胺、谷酰胺有极性,甘、丙、缬、亮、异亮、脯无极性。

    罂粟菊旋花,芭蕉番木瓜(有节乳汁管)杜鹃花胡桃,桑兰李葡萄(内生菌根)

    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

    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

    矿质元素(N、P、K)的作用

    蛋(N)黄(缺氮时叶子发黄),

    (P)淋浴(绿)(意指缺P时叶子暗绿)

    (K)甲肝(杆)(意指缺钾时茎杆健壮)

    动物的个体发育歌诀:

    受精卵分动植极,胚胎发育四时期,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皮附神感,内胚腺体呼消皮,中胚循环真脊骨,内脏外膜排生肌。

    微量元素:

    一 新 铁 臂 阿 童 木 , 猛!   Zn Fe B () Cu Mo Mn

    二 铁 猛 碰 新 木 桶   Fe Mn B Zn Mo Cu

    三 铁 门 碰 醒 铜 母[驴]   Fe Mn B Zn Cu Mo

    大量元素   洋 人 探 亲,丹 留 人 盖 美 家   O P C H N S P Ca Mg K   People=人

    组成蛋白质的微量元素

    佟铁鑫猛点头 铜铁锌锰碘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缬氨酸 赖氨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

    木 驴 碰 裂 新 铁 桶,猛!Mo Cl B Ni Zn Fe Cu Mn

    十二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

    色素层析(上到下)

    胡也(叶),ab也。

    DNA结构特点口诀:

    双链螺旋结构,

    极性反向平行,

    碱基互补配对。

    生糖、生酮、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生酮+生糖兼生酮=“一两色素本来老”(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其中生酮氨基酸为“亮赖”;除了这7个氨基酸外,其余均为生糖氨基酸。

    一碳单位的来源:

    肝胆阻塞死 (甘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丝氨酸)。

    (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顺序一定要记清,色>;酪>;苯丙。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按事物发生的条件、发展、结果分层次记忆:

    1.“竞争”需要双方——底物与抑制剂之间;

    2.为什么能发生“竞争”——二者结构相似;

    3.“竞争的焦点”——酶的活性中心;

    4.“抑制剂占据酶活性中心”——酶活性受抑。

    糖醛酸,合成维生素C的酶:

    古龙唐僧(的)内子(爱)养画眉(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7

    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8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9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0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1

    生物圈中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节肢动物: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都有外骨骼,足和触角都分节。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4、昆虫的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如蚕、蜜蜂、蝴蝶、蛾、蚊子、苍蝇;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蝼蛄等。

    5、鱼类的主要特征是: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6、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7、陆地环境的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8、鸟类是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9、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10、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暂时贮存,然后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11、鸟卵:卵黄是主要营养成分,卵中的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卵细胞包括:卵黄、卵黄膜、胚盘三部分。

    12、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3、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4、蚯蚓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蝗虫用气管呼吸;鲫鱼用鳃呼吸;海豚用肺呼吸;鸟类用肺进行呼吸,用气囊辅助呼吸;青蛙用肺进行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受精方式生殖方式发育方式昆虫体内受精卵生变态发育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鸟类体内受精卵生无变态发育、育雏哺乳类体内受精胎生无变态发育、哺乳

    15、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6、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17、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18、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19、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20、动物行为按行为的发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2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与实验法(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干予)

    2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4、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会考 生物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3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2高中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3初中 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3高中 生物会考知识点讲解视频 生物会考知识点高中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2初中 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1高中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