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体会 >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全套】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全套】

    时间:2021-08-26 00:08:30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1课,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交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探寻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索,包括2个活动。活动一是检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活动二是探寻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第三部分——研讨,引领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第四部分——拓展,不良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的生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做个保护环境、维护身体健康的宣传海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健康除了肌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学生分析】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关注,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3.噪音、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睡眠、饮食、运动、噪音、雾霾、污水等。

    难点: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项体质数据(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收集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相关资料及不良的环境对健康不利的资料、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五年级学生体质记录表、数据统计表、课件,不良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提问:还记得我们想要维持生命,有哪些条件是必须的吗?(食物、水、氧气)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又是怎样呢?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我们的身体”,了解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引出课题:我们的身体)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出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1.教师课件出示五年级学生体质标准记录表及两名学生的记录表。

    谈话:课前老师收集了两名同学的记录表,你能根据五年级学生体质标准记录表判断他们的健康情况吗? 学生分组开展评估活动。

    2.谈话:那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身高体重测量仪,我们可以现场收集身高和体重数据,通过数据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健康情况。

    教师讲解正确测量方法后,学生展开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活动,完成活动手册上相关数据的填写。

    3.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根据课前和课堂上收集到的体质信息,开展评估活动,并根据每位同学体质记录表,完成小组体质健康统计表。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将各小组数据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第( )小组学生体质健康统计表 体重指数(千克/米2) 肥胖( )人 低体重()人 超重( )人 正常()人 肺活量(毫升)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50米跑(秒)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跳绳(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学生体质健康班级统计表 体重指数(千克/米2) 肥胖( )人 低体重()人 超重()人 正常( )人 肺活量(毫升)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50米跑(秒)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跳绳(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前,教师让学生亲历搜集资料的全过程,课上又通过测量活动收集到了准确的身高、体重数据,并通过对照活动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情况。全班交流加深了对全班同学体质健康情况的了解。

    (二)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教师提问:请大家说说看,引起体质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完成记录表,然后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提问: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3.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体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学生可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环境等方面介绍影响身体发育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活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讨 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学生讨论总结: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环境因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要保护环境等。

    教师小结: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我们的身体远离不良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环境对人体的危害,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拓展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环境因素,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总结。

    2.教师提问:除了身体健康,大家想一想,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3.教师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状况。如果心理有了问题,应该怎样对待呢?大家以后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做成健康小报。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把上课、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带着新的探究任务走出课堂,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去探究健康成长的知识,然后与同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一次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问题的愉悦,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板书】 我们的身体 身体健康 影响因素:
    环境危害:
    1.遗传因素 1.呼吸器官 2.环境因素 2.消化器官 健康 3.饮食习惯 3.皮肤疾病 4.卫生习惯 …… 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体质记录表。

    活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与体质标准进行对照,评价自己是否达标。

    活动手册说明:根据表格第一栏给出的体质内容,依次分别是体重指数、视力、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在表格第二栏相对应的位置记录自己的体质信息,并根据体质健康表中给出的男女生标准情况进行对照,评价自己的体质是否达标。表格最后的空格学生可以填入反映自己体质状况的其它信息,比如沙眼、龋齿等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

    2.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了解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也就是了解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

    活动手册说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寻找答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课上提供给学生;
    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收集。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提取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教师要提醒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及时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身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2课。身体的运动机能状况是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最外显的指标之一。与所有生物体一样,人体的身体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需要。如果说第一课是从整体视角审视评估学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那么本节课则站在人体系统、器官的角度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节课在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移动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进而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虽已能感受到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但是肌肉的作用以及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配合的,还需通过一系列体验、模拟活动来发现,并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体育运动对促进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看、摸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变化。

    2.能通过自制的模型将自己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身体的运动是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记录和描述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硬卡纸、橡皮筋、胶带、铆钉、剪刀、笔等。

    教师准备:关于人体骨、关节和肌肉的相关资料,与人体运动结构相似的物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运动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否灵活运动,是一个人健康与否最为外显的标志之一。那么,灵活的身体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站起来做一做曲臂和伸臂运动来感受一下。

    教师提问:活动中,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我们来摸一摸这些部位,摸到了什么?板书:(骨头、肌肉、关节) 教师引导:自由做一些别的运动,看看你还摸到了哪些骨头、关节和肌肉,用手指出它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初步认识了骨头、关节、肌肉,并知道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二、观察感受——体验探究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骨、关节、肌肉共同组成人体的运动系统。那么,我们在探究身体的运动时,参与运动的骨、关节和肌肉各起什么作用?它们又是怎样相互协调完成运动的呢? 1.探究骨骼的作用。

    教师引导:你们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X光来看见骨骼。(出示骨骼的X光片)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骨骼能够支撑我们的身体。猜猜骨骼除了有支持运动、支撑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心肺,能摸到吗?是什么挡着呢?挡住以后,我们的心肺就不易受到伤害,这说明骨头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2.感受关节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伸出手臂,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手臂上有什么关节?(肘关节)你还能说出别的关节的名称吗? 教师引导:我们来进行一个体验活动。先用两只手摸一摸耳朵,有什么感受?现在我们把肘关节固定住,再去摸,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除了摸耳朵,我们还可以试着写字,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当关节不能灵活运动,我们做各种动作就会非常困难,有了灵活的关节,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

    3.了解肌肉的作用。

    教师提问:我们身体有了骨骼、关节,就可以进行运动了吗?还得有谁的参与呢?说说你对肌肉的了解。

    学生交流: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肌肉可以带动骨骼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感知活动,激发学生去探究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为学生下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作铺垫。

    4.体验感受骨骼、关节、肌肉协调运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来推理、描述一下肌肉是如何带动骨骼和关节进行运动的。

    (1)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只手拿起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同时,用另一只手触摸、感受手臂不同部位的变化。反复做几次举起和放下哑铃的动作,多次观察、感受。

    (2)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举起、放下哑铃的动作,请另一位学生观察、触摸举哑铃同学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和变化,并说出感受。

    (3)同桌之间交替做举起、放下哑铃的动作,彼此观察、触摸对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和变化,并说出感受。

    (4)小组讨论、交流。

    ①比较一下,举起和放下哑铃时,手臂不同部位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描述在举哑铃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③交流总结:通过举、放哑铃活动,我们知道人体各种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地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5.体验下蹲、踢腿等活动,描述一下在下蹲和踢腿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是如何协调运动的。

    设计意图:由举哑铃活动拓展到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老师指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的变化,从而推测出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四、制作模型——解释验证 教师引导:手臂活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1.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硬卡纸、橡皮筋、胶带和铆钉等材料,团结协作,制作上肢运动模型。(学生的制作可以有所创新,只要能说明意思就行) 2.介绍制作过程:
    (1)将其中一张卡纸对折,作为手臂前臂。

    (2)另一张卡纸对折后剪开,将其中一张的一端剪圆,另一张剪成手掌模样。

    (3)将手掌与前臂用胶带粘牢,再将两根一样长的橡皮筋用铆钉分别固定在手臂模型的两个硬卡纸上。

    (4)慢慢拉动其中一根橡皮筋,就可以看到手臂模型弯曲了。

    3.温馨提示:
    (1)手臂模型的尺寸比例必须把握好。

    (2)使用剪刀、铆钉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教师引导:请认真观察并思考,模型的哪一部分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推测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教师小结:从这个制作实验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橡皮筋的拉动,带动了整个手臂的运动,也就是肌肉可以带动骨头运动。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体验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制作上肢运动模型,进一步理解肢体完成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内化知识。

    五、研讨交流——关注健康 教师引导:如果运动不当,青少年时期的运动系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说一说,你见过或遭遇过骨骼、关节、肌肉受到损坏的例子。

    学生交流:怎样做可以使我们的骨骼健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教师出示资料,介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为了促进骨骼、肌肉的健康发育,要加强体育锻炼,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教师提问:观察图中的起重机,它的哪一部分和我们身体中的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相似? 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一些利用骨、关节和肌肉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物体,让学生找一找,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利用骨、关节和肌肉作用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这样的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许多工具的结构、功能与生物体相似,渗透仿生学知识,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

    【板书设计】 身体的运动 骨 肌肉 关节 支持运动 收缩带动 骨与骨之间 支撑身体 骨运动 活动的连接 保护内脏 相互配合、协调运动 加强锻炼 健康成长 《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
    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
    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滴管。

    教师准备: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儿童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知道吗? 教师播放献血过程视频。

    教师提问:对,老师去献血了。你们知道血液储存在身体的哪个器官里吗?(学生可能回答心脏、血管等)。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找血管又快又准”,时间是30秒。

    学生活动:找血管比赛。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只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 教师小结: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是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设计意图:以老师献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探索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些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介绍: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教师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请你找找看。

    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在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教师谈话: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教师谈话: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

    学生活动:利用简易听诊器和同伴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跳次数。对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跳次数统计图,评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质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二)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 教师谈话:从生命之初,我们的心脏就在不停地跳动着,这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为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材料,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一起研究。

    教师谈话:我们的活动如图所示,将胶管放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数一数,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实验时,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相当于人体的什么器官?塑料管、水槽内的水分别相当于什么? 教师谈话: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教师讲解:(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图上红色的血管叫动脉血管,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蓝色的血管叫静脉血管,血液通过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具体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总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脏的工作强度。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封闭系统,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跳动,让学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 教师谈话: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教师谈话: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下面,我们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运动时下蹲姿势要标准,速度要快,运动时间为一分钟。

    学生活动并比较:找一个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和他比较一下,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差别。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剧烈运动后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较短。心脏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脏。心肌越强健,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因此,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

    教师补充: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一分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900升。

    一个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坚持定期献血,可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还会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拓展 除了手腕,还有哪里可以摸到我们的脉搏? 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 比较”活动前进行。

    【板书设计】 血液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 心脏—“泵” 《身体的“总指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4课。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本节课引领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依据日常生活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

    【学生分析】 大脑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人人都有大脑,可大脑在我们头颅内,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对大脑虽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身体各部分协调有序工作”的认识。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身体各部分为什么能如此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也是学生头脑中的疑惑,本课以此为契机展开对“脑”的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脑是神经中枢,管理人体绝大部分的生命活动。

    2.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

    3.大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4.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2.能够通过体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对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有兴趣。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应用脑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难点:运用脑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或轻粘土、词汇卡片、关于脑的知识卡片。

    教师准备:有关脑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特别喜欢做游戏。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做一些动作或发出指令,大家要做出相反的动作。

    开始游戏。教师坐下,一些同学马上站了起来,可能有一些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不过会很快进入状态。随着教师“向左转”“举右手”“抬头”的口令,气氛变得轻松而热烈。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反应都特别快哦!刚才的游戏中,你身体的哪些部位参加了活动?是谁指挥你做出刚才的那些动作的? 预设回答:脑、大脑。

    教师追问:大家说说脑和大脑一样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人体的“总指挥”——脑。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感知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脑在指挥。在学生的认识中,脑和大脑是两个界限模糊的概念。让学生自己讨论,一方面是对学生储备的脑知识的前测;
    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脑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学习作铺垫。

    二、 聚焦探索 (一) 了解脑的结构 教师引导:(出示脑的图片)这就是人的脑。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让你把脑分成不同的几部分,你会怎样分?说说你的依据。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脑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上面体积最大的就是大脑,下面的是小脑,小脑旁边的这小部分是脑干。

    你知道脑是怎样指挥我们身体活动的?有的同学说到脊髓,你知道脊髓在我们身体的什么地方吗?脊髓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脑和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脑通过脊髓指挥我们身体的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通过观察、分类等科学方法认识脑的外形、结构。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加工、拓展,形成新的知识。

    (二)探究脑的功能 教师引导:我们刚才认识了脑的结构,请大家说说脑都有哪些功能。

    在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是由心脏指挥的。到17世纪以后,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病例研究发现,人的活动是由脑控制的。

    教师引导:(出示PPT)我这里有两个病例,请大家试着分析分析,看看病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否跟脑有关系。(完成活动手册上的活动) 教师小结:脑有控制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功能,专家也根据大量病例认识到了脑的许多功能,并且还研究出了脑每一个部分的不同功能。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脑有很多功能,脑的三个部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我们还知道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交叉管理,左脑控制右半身,右脑控制左半身。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行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本环节以病例为切入点,学生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不仅知道了脑的功能、脑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体验脑的功能 1.记忆力测试。

    教师引导:脑实在是太重要了,怪不得大家称它为人体的“总指挥”“司令部”。现在我们来个智力大比拼,先来测测大家的记忆力。

    游戏规则:
    (第一关)用20秒的时间,记忆屏幕上的词语,然后说说哪两个词语调换了位置。

    (第二关)用10秒的时间,记住屏幕上的物体,然后说说少了什么物体,多了什么物体。

    教师小结:刚才的活动中,第一关属于文字记忆,第二关属于图像记忆。图像记忆有效期长,记忆速度也快。我们大家平时记忆时,可以把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多多锻炼,培养我们的超级记忆力。

    2.思维能力测试。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再来测测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请你从下面带有编号的图形中,选出一个适当的图形填入空格。

    学生开始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测试,有的同学没有完成,这些同学不要气馁。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思维力经过专门的训练都能得到提高。今后,只要你积极动脑,勤学苦练,你的记忆力、思维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3.制作大脑模型。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脑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脑的模型?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轻粘土)做一个脑的模型。

    教师提示:做脑模型前,有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脑的三部分结构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大脑、小脑、脑干的大小和位置分布要合理,尊重事实。制作完成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作品,参加评比。每位同学都是评委,我们最终要选出三个优秀作品。

    学生动手制作;
    评比作品;
    选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保持探究脑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最后的建立模型,是学生对脑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的过程。因为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通过动手做,不仅对脑知识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探讨方法 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发达的大脑,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他随时随地做出准确指挥。关于保护大脑,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小组讨论后,代表向全班汇报。

    (1)充足的睡眠,消除脑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保证每天睡8~10个小时;

    (2)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

    (3)合理饮食,加强膳食营养,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

    (4)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

    (5)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脑不受伤害。

    教师小结:我们的脑是柔软而又脆弱的,它需要颅骨来保护,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脑需要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脑的不同区域功能不同,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
    注意营养,保持愉悦的心情有益于脑的健康。

    设计意图:本环节基于前面的研究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重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知道应用脑科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巧妙突破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提出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脑的措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拓展延伸 教师谈话:合理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课间活动一下身体,都可以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有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开发。

    教师引导:(出示课程表)这是咱们班的课程表,大家说说,从用脑的角度分析,课程表这样安排合不合理?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教师引导: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收集有关脑方面的知识,让脑指挥着我们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

    设计意图: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回归于生活。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用脑的角度对自己熟悉的课程表进行分析,不仅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脑科学知识回归生活,更好地指导生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记录是小组记录表。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领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依据日常生活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在填写记录表之前,教师通过游戏引发学生关注脑的功能。在学生认识了脑的结构特点后,结合病例内容,引发学生对脑的功能进一步思考。

    认识脑的结构特点和了解脑的功能这两个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发挥脑功能的方式。出示病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病例,注重病例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科学阅读的能力,从而聚焦到脑的功能上。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总结出脑的功能。

    《身体的“联络员”》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5课,它是学生在研究了人体的“总指挥”——脑之后,学习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传递和处理脑发送的信息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神经。它是连接中枢神经和身体各个部分的“联络员”,负责收集身体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并将其传递给脑、脊髓,再将脑、脊髓发出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相应部分,使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引发学生对于人体如何感知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索,认识神经系统,了解神经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构建保护神经系统的认知;
    重在引导学生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但是对于人体是如何接受外界信息,并将其传递给脑,而脑又是如何发出指令,指挥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工作过程并不知晓。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比较抽象,不容易感知。因其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五年级学生喜欢探究,凡事乐于亲身经历,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从一些感性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

    2.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

    3.神经从身体各个部位接受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再将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给身体相应部位,使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4.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构建新知。

    2.能够基于接球的体验活动,推测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于人对环境刺激是如何产生反应的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与同伴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知道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2.知道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乒乓球、纸杯。

    教师准备: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扔乒乓球游戏,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扔乒乓球,另外一名同学想办法用纸杯接球。确定好统一接球距离,练习一会,展开比赛。

    明确比赛规则:(1)每组选两个代表参赛。(2)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投球距离,每组投球10次。将球一次性接入纸杯中且不弹出算有效接球。(3)哪个组接到球的次数多,哪个组就算赢。

    教师提问:在游戏中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这些器官各起了什么作用?耳、眼等接受了刺激后如何传到大脑呢?大脑又是靠什么指挥身体做出反应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 (一)认识身体的“联络员”——神经 教师引导:如果把大脑说成是身体的“总指挥”,那么神经就像身体的“联络员”。分小组用水彩笔在人体神经图上画一画,用线与箭头来表示信息传递的过程。

    学生汇报想法,展示结果,相互评价。

    教师提问: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学生讨论: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教师小结:感受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脑和脊髓的叫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将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递给身体相应部位,并指挥其做出反应的叫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

    (二)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教师谈话:(出示图片)遍布全身各处的神经与脑、脊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脊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又称神经中枢,控制着身体的知觉、感官、思想和运动等。由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神经。身体的“联络员”主要说的就是这些遍布全身的神经。

    学生活动:依据刚才接乒乓球的游戏活动,画出接受乒乓球的信息传递过程图。

    交流展示: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通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脊髓再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将命令传给运动器官,做出各种动作。

    眼睛 → 传入神经 → 大脑 → 脊髓 → 传出神经 → 手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大脑去指挥、控制呢? 学生活动:膝跳反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吗? 学生交流、汇报:搔扒反射、眨眼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
    手无意中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手迅速缩回。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接收乒乓球的活动,说出、画出、写出神经传导的线路,明白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研讨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接球游戏,老师让大家练习了一会才开始比赛,你认为练习后成功率有提高吗? 学生小结:人的神经的传递速度很快,达到100~200米/秒,也就是说可以在1秒的时间内绕着你的全身转将近100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锻炼能使我们的反应更快,肢体越来越灵活,经常动脑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教师提问:看来,神经系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呢? 学生讨论: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
    乘车时系好安全带等(填写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基于对神经系统的特点与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构建新的认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进一步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身体的“联络员” 手 手 中枢神经 (脑和脊髓) 传入神经 → → 传出神经 眼睛 手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中。鉴于活动手册所留空间的局限性,也可以将自己计划内容书写在自己提前准备的纸张或卡片上。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如果说前面关于人体知识的学习,是基于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重在引领学生关注人的生理即身体健康的问题,那么,本节课关注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在小学阶段主要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当人体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时,神经系统就会将这种刺激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分析信息并做出指令,再经由神经将指令传达到身体的相应部分,做出相应的反应。高兴、愤怒、惊奇、悲伤等不同的情绪,其实也是人体面对外界刺激所做的一种反应。这些情绪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大脑控制并管理着我们的情感、意志、行为等表现。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作为高级物种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来自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五年级学生虽然还只是小学生,但他们已经表现出了由于各种压力所带来的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又严重地影响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本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进而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了很多的生活经验,具备了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能力。已经知道了大脑控制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对于理解大脑管理人体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能够明辨是非,但面对压力往往不够冷静,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还需要引领他们了解压力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会管理自己、缓解压力、控制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打造健康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2.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3.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

    4.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通过分析和推理,形成长期精神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大脑可以控制情绪的认识。

    2.能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获得面对压力、冲突等情况时,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勇于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管理自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表现和行为表现。

    难点:指导学生当愤怒的情绪即将引发暴力等恶劣行为时,有效控制愤怒,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营造宽松愉悦的心情和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科学管理情绪的资料、《范进中举》故事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教师引导:(出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种人的表情反应)请大家观察图片,说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透过这些表情,不同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表现? 教师小结: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很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所以我们和这场疫情做斗争的时候,不仅要学会科学的防范,还要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其实,心理压力不仅仅是在特殊时期产生,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发生。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怎样的压力?面对压力,你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表情图片导入,引领学生关注面对不良的环境,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意在聚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 (一)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现场活动:采访本班的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少先队大队长。

    采访体育委员:假如明天有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你会是怎样的状态?(兴奋、晚上睡不着等)。

    采访学习委员:假如明天是期末考试,父母对你的期望很大,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你会有什么反应?(紧张、老想上厕所等)。

    采访少先队大队长:假如明天区里有一场重要活动由你来主持,你会有什么感觉?(手心出汗、身体僵硬等)。

    教师播放视频:人在长期心理压力下的反应。

    学生思考交流:人长期经受压力一般会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同学们从大脑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过程的角度思考、讨论——身体面对压力所产生各种反应的原因。

    (二) 管理压力和冲突 教师提问:如果对压力管理不好会造成哪些后果? 学生讨论:暴力破坏、情绪狂躁、严重者会抑郁、自杀、伤害他人等。

    教师引导:当你在篮球场上,和其他人因为场地问题发生争吵,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寻找一个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大家在冷静的情况下,都知道需要管控情绪,不要和他人直接冲突。但是,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还有些同学认为,把自己的压力用最直接的方式释放出来,自己就舒服了。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8年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事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教师播放PPT。

    教师总结: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不去管控情绪,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避免冲突。

    (三) 管理愤怒 教师引导: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大家知道了要管控压力和冲突。那么,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在我们愤怒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下列做法。

    (1)立即停止说话或做事,确保不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2)可以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3)思考如何反应,想好了再行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事例,思考当遇到压力和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在分析的过程中,和学生讨论:如果随心所欲,不去管控压力、冲突和愤怒,其后果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三、研讨 教师引导:刚刚专家给了我们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下面的两个事例讨论一下,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减缓压力、控制情绪?可以试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

    1.如果有人和你起冲突伤害到你,你会怎么做? 2.如果你的两个朋友有冲突,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缓解压力、控制情绪的方法。

    四、 拓展延伸 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我们需要管理自己、控制情绪吗?是否可以得意忘形? 【板书设计】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板书) 身体会有哪些反应:头痛 胃痛 (学生板书) 应对措施:(学生板书)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将小组达成的共识记录下来,并在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后,适时地进行修改与补充。

    减缓压力需要用合理的方式,比如:体育锻炼、大声歌唱、呐喊、找人倾诉、大哭等。要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7课。基于前面的学习,本节课又一次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强化学生对人体健康及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制订适用、有效的健康生活计划,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护身体健康”上面。第二部分——探索,探索的主体活动是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第三部分——研讨,通过交流自己与同学生活中不健康的日常行为,让学生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可以将此部分内容放至第二部分“制订健康生活计划”前进行讨论研讨。第四部分——拓展,为家庭成员进行健康规划,制作“健康生活海报”,强调要综合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图文并茂。

    【学生分析】 本单元第一课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中间几节课分系统地关注身体不同器官的健康状况及保护的方法,此时,学生能较好地认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这也为制订一个合理、适切、可操作的健康生活计划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2.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3.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健康行动计划。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把自己制订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一份健康行为计划。

    难点:认识到健康对人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关于健康生活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谈话:同学们,昨天老师备课到深夜,今天早晨起晚了,现在身体感觉还不舒服呢。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假设长久这样,生活会怎么样? 预设学生回答: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引出课题:看来,我们还真得为自己制订一个健康的生活计划。(板书: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设计意图:从自身例子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发学生对健康生活计划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路快速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激发他们进行探究的兴趣。

    二、探索研讨 (一)健康生活我们知道 教师谈话:健康生活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生活的质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有利,可有的生活习惯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交流。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不健康的行为?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师生交流。

    教师提问: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都知道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生讨论: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等。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小红的行为方式,诊断一下小红是否健康。

    小红身体无病,她很内向,不合群。每次考试,如果成绩不好,她就愁眉苦脸,好几天都没精神。考得好了,就得意洋洋,目中无人。若同学超越她,她就好几天不理睬对方。看到女同学在一起说悄悄话,她就怀疑人家在说她的坏话。

    教师小结:健康的生活不仅指身体健康,还指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看来具备优良的品质,对我们的健康生活也至关重要。

    (二)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请每位同学设计并完成健康行为计划表(教师把健康树贴到黑板上)。

    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健康行为计划,并加以完善。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得真周到。有了这些科学的健康计划,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计划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如果我们没有毅力去改变,可以请父母、老师、同学来监督我们执行。良好的习惯,使我们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优良的品质,使我们的生命之树开满鲜花,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能够总结出使身体健康发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案例使学生理解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理。整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把计划贴到健康树上,这样直观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

    三、拓展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讨论、交流了什么是健康生活,也制订了健康生活计划表。同学们的收获真大,老师替你们高兴。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健康生活才刚刚开始,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望,你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你们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制订的健康生活计划,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健康生活宣传海报,提醒所有人都能健康生活。

    最后,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在《健康歌》中动起来,体验健康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播放《健康歌》)。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体验健康生活带来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人。

    【板书设计】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板书设计说明:学生写好健康计划后粘贴到大树上,最后形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象征着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开满鲜花,让我们茁壮成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对自己的日常健康生活进行有效性规划。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用简练的语言记录在活动手册中。鉴于活动手册中所留空间的局限性,也可以根据自己计划内容的多少,书写在提前准备的纸张或卡片上。

    健康生活目标的制订可以分为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内容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易于操作,且能够达到阶段性目标。

    健康目标: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一项或几项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改进,设立目标,目标要切合实际。

    我的计划:要有可操作性,适用性。要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将计划变为行动。

    计划的执行效果: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执行计划的过程。记录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填写在计划表中,也可以写健康计划执行日记,还可以建立班级健康计划执行群,定期让学生将自己执行的效果用简短句话发表出来,以便大家互相监督和促进。

    例:(身体) 健康目标:身体瘦弱,我要增强体质,三个月内要增重10斤。

    对健康的影响:体质差、多病、抵抗力低。

    我的计划:每天跑步20分钟、跳绳20分钟、打羽毛球半小时。

    执行效果:三个月后,体重增加9斤,身高增加3厘米,耐力柔韧性提高,没有生过病。

    (心理) 健康目标:改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沟通、交往。

    对健康的影响:自我封闭,不善交往,压抑容易造成抑郁。

    我的计划:参加合唱团,融入集体生活,用唱歌释放压力,提高团结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

    执行效果:三个月后,性格明显开朗,愿意与同学交流,心态更加积极向上。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