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情书
  • 检讨书
  • 委托书
  • 保证书
  • 承诺书
  • 证明
  • 倡议书
  • 公证书
  • 悔过书
  • 意向书
  • 担保书
  • 请假条
  • 百花范文网 > 文书 > 承诺书 > 2023年度儒家思想历史3篇

    2023年度儒家思想历史3篇

    时间:2024-01-04 10:22:0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儒家思想历史(一)社会思潮部分1.嘉道之际经世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又受到这些人的重新倡导,嘉道之际,经世之学终于再次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家思想历史3篇,供大家参考。

    儒家思想历史3篇

    儒家思想历史篇1

    (一)社会思潮部分

    1.嘉道之际经世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又受到这些人的重新倡导,嘉道之际,经世之学终于再次兴盛起来。

    这股新起的经世思潮,因受学术派别的影 响,发展衍化为由今文经学和程朱理学分别走向经世道路的两大流派。唐鉴、曾国藩等是以程朱理学经世的代表。他们一方面突出强调理学的“躬行”、“践履”等 内容,以有益于“世道人心”;另方面开始注重“经济”,研求实政、经世之学。以今文经学经世的有龚自珍、魏源等。他们继承了今文经学派援经议政的学风,以 功利主义的眼光,把学术引向“经国济世”,开学人议政之风。在这种忧患意识、经世观念和究心实政实学的引导下,当时已日渐严重的西方侵略威胁也引起了这些 经世派人士的注意。他们的视野开始由边疆扩及到海疆,由时务扩展到“夷务”。尤其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包括引进西方 技术,鼓励学习西洋军事技术的人才,提倡发展民用工业,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他的思想把传统的经世之学,从旧时代的安邦治国之道,从整顿 盐、漕、河、吏诸政的传统方策,引上了带有近代色彩的新轨道,从而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的产生作了铺垫。

    2.中体西用的内涵、演变及作用。

    内容: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者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是不知“通”;维新派提倡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险在后者,如不加以遏止,将是“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因此他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严复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体用是就一物而说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对于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意义:主张这种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西方技术、经济与军事优势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根源,死抱封建专制的传统体制,拒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切实际地以为只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就可以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同西方列强对抗到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无法挽救奄奄一息的封建专制。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否定。

    在这种思想下,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厂,对于中国技术的进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技术而来的就是新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随着这一思想而进一步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吸纳,为中国的民主启蒙起着一定的作用。

    3.新文化运动中的中西文化争论的内容及评价。

    1、中西文化论战背景:《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中西文化论战的演变:

    (1)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2)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

    a、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

    b、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中西文化论战的评价:

    (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二)人物思想部分

    1.龚自珍的社会批判与改革思想。

    龚自珍之政治思想突出了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主张。

    1.社会批判思想

    ⑴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批判来自于对社会黑暗和危机的揭露,意识到清王朝步入末世,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趋势;尤其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对农民剥削加重,烟土泛滥,清王朝已经:“日之将下”。

    ⑵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尤其是突出对专制的批判。

    ⑶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清末土地兼并严重,分化悬殊,意味着社会灭亡加速,由最初土地分配大体相齐,到小不相齐,到大不相齐,终丧天下,预示着一种大的社会变乱。“山中之民将灭亡天下”。

    ⑷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认为其不能真正选拔人才,相反耽误了许多读书人的少壮精力,造成了许多无用之才,“万啄相因”的结果,“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除应付考试外则别无好处,虽书法讲究,但所录之人于国事无补。

    2.社会改革思想

    实质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为目的,以王安石为榜样,而要求更法改制的思想主张。

    ⑴政治改革思想。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要求修礼仪、变科举、重臣威,反对君主极端专权,选贤任能,并提出:权不重则气不正,无力处理政要,终成弊端,其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国家机器。

    ⑵社会经济改革思想。从经济根源上探究社会危机,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决定贫者危富者安,贫者日倾富者壅,不祥之气充天地之间,财富中土地是关键,田相齐方可解决土地问题,按封建土地制度来调节土地分配,大宗可雇工5人,小宗可雇工1人,则安闲民。这种以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多少不等,其目的是解决大豪土地兼并问题。

    同时由于时局变更,其思想也带上时代的烙印。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也表现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对鸦片持反对态度,曾对林则徐禁烟提供建议;对俄罗斯的扩张势头也有所警惕;对中国的传统道路有了怀疑,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鼓励老百姓“役于圃、役于市”支持对土地进行自由经营,主张同西方进行贸易,增加中国实力等。

    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意义: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3.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大同思想。

    维新变法,康有为等人发动的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主要的内容是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主要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他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

    4.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

    5.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影响;变法维新思想。

    严复与《天演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天演论宣扬的主要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自然法则来论证西方胜过中国的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要变法维新,才能适者生存,严复通过了进化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影响:

    1、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2、《天演论》,对戊戌变法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起了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演进及历史评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华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

    评价

    民族主义,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即进行政治革命,指推翻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孙中山所指的社会革命。

    总之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但三民主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民族主义中,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甚至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孙中山虽主张民权主义,但轻视人民群众;民生主义缺乏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因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终究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演化

    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民国11年陈炯明的部队进攻广州大总统府时失落,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16次讲演的纪录。

    初期

    同盟会的成立 民国前七年(乙巳年)春,总理由美赴欧,先后在巴黎、柏林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号召留学生,了解革命组织的团体,加入共有七十余人。七月,总理返日,又以兴中会为中心,把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份子联合一致,八月十二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理为总理,并曾通过总章,发表宣言。〈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中华民国的名称,也是同盟会成立时确定的。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作了16次讲演以阐发三民主义,由黄昌谷全程速记、翻译。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

    孙中山为黄埔军校所写训词开宗明义确立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3个拱门,分别书写着“民族”、“民权”、“民生”。

    迁台后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三民主义成为蒋中正威权体制下的“党国意识型态”,大胆岛(金门)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 中国”标语遥遥相望。高级中学及大学中列有三民主义课程,透过此一课程极力推展反共教育,建构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正统乃至民族道统的地位,大学及中央研究 院在当时都设有三民主义研究所,并以“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等不同名称,列为大学联考与国家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台湾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级学校校歌或多或少都能见到三民、民权、民生、民族等用语。

    除了中华民国宪法外,在当时各类教育规章、课程目标都有贯彻三民主义一类文字。解除戒严及动员勘乱时期后,相关科目的授课内容逐渐改变,大学内相关课程则逐渐改为中华民国宪法 课程,国家考试及大学入学考试则渐次缩减,甚至停考该科目。各三民主义研究所则改名或改组,例如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变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所。

    儒家思想历史篇2

    学院:

    班级:2008

    姓名:

    学号:20080511404

    历史与社会*历史学 级(1)班 郎治伦

    浅析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及对中学课堂管理的影响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学期选修了“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后,受益良多。其实,在以后的中学课堂生活中,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运用到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太多的伟人提出了纯理论的或者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理论,但是在这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他被人们尊称为“管理过程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同泰勒的科学管理主张不同的是,法约尔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管理理论体系;这不仅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所在。他第一次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了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简介:

    (一)、独立管理活动和分析管理五大职能

    法约尔首先从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这6中基本的企业活动中把管理和其他活动加以区分,这成为了以后的管理过程学派和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法约尔把管理活动划分了五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如同在课堂上,现实按照课前设想进行教学,再在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并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的班级就好比一个有了良好的管理系统的企业。

    1、计划是否具有统一、连续、灵活和精确的特性,对管理工作具有首要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整个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2、组织职能则是进行管理活动的基础,组织职能就是要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指挥职能即运用领导艺术以推动组织业务、促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减少无效耗费的过程,使组织成员的活动得到保证。要进行有效的指挥的话,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a.对职工有深入地了解;b.对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协定要很了解;c.对组织要进行定期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d.召集主要助手开会,以便统一指挥和集中精力;e.力争使组织成员团结、主动、积极和忠诚;

    4、协调职能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即要分清主次,就是使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从而良好的协调好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进度。在课堂上也应当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立秋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控制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最终手段,是用来防止和改正在执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没有控制,其他四种要素活动的效果既得不到验证,也得不到保证。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有 :首先是要及时采取行动;其次是要检查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条件;最后则是应注意控制的度,避免对各部门的领导和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这也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

    化,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统观以上管理的五大职能,这五大职能互不干涉,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它们基本概括了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具有全面性;管理活动浓缩为五大职能,简洁易懂,具有很强的简洁性。法约尔提出的这五大职能的三种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后人难以取代。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之父”。其实,当课堂上能够良好的运用这五大职能过后,课堂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1、劳动分工:这是合理的利用个人力量和集体量的最好的方法,这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可能;

    2、权力与责任:权力指挥与要求别人服从的力量,权力与责任二者互为因果,有权必有责;

    3、纪律: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几率是企业同雇员之间关于服从、勉励、积极、规矩、尊重的契约;

    4、统一指挥 :一个下属都应该接收而且只应接收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 :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有一个领导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组织要考虑的首要目标,获得个人利益不可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

    7、合理的报酬:薪给制度应当公平,对工作成绩与工作效率优良者应有奖励,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既能够奖励有益的努力和激情,又不超过合理限度,达到双方的满意;

    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要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适应改变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了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原则问题;

    9、等级制度:在取得授权的情形下,不同部门的低层级管理人员越过上级权力与信息链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执行权力的路线;

    10、秩序: “凡事各有其位”(各有其位,各称其位),即保证一切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11、公平:善意和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善意地对待员工,关注平等.12、保持人员稳定:任何组织都有必要鼓励职工做长期的服务,因为这是组织相对稳定的基础所在;

    13、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计划的动力,也是企业发明和建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可能性的大小的关键点;

    14、人员的团结: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的力量,努力地实现组织内部的和谐,避免组织内部的纷争和分裂!

    对于这是四点原则来言,课堂中老师应当尽量的保持在教学事务中的公平、有序、团结、积极向上,并且老师也应当合适的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求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二、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一)、法约尔的贡献

    法约尔是“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他对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

    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法约尔系统性、理论性的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给实际管理人员带去了很大的帮助。法约尔还强调要使管理真正有效,还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并适宜地掌握合理运用这些原则的尺度。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2、有些概念关系还有些混乱:如管理与领导之关系,领导之于指挥、协调、沟通等。

    三、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约尔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他认为可以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通过进行管理教育来培养所需的管理人才。因此,法约尔的管理思想还具有计划的重要性;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的实践性。如果一个老师良好的理解的法约尔的主张过后,又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中学课堂上的话,那么法约尔的主张就是一份很好的课堂管理守则!遵从这些守则,有助于良好的进行中学的课堂管理!

    儒家思想历史篇3

    一、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及其评价(3课时)1儒家文化热的表现

    a、1981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孔子基金会,每年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b、1993年北京大学创办《国学研究》刊物,九十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主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2006年《光明日报》创办“国学版”。

    c、2006年全世界已有近110个国家成立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教育奖”,并于2006年首次在曲阜颁奖。

    d、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量印行,《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词》《全明诗》等相继编撰完成。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篇幅大量增加。

    2、儒家文化热的特点 a、时间持久,并逐步深入。

    b、官方和民间相互唱和,且以官方引导和支持为主。c、对儒家文化的态度逐步趋于理性,批判继承。

    3、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命运沉浮不定

    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中国的全面落后,有识之士要求实行改良,但以失败告终。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摧毁旧文化,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受到重创。十年文化革命视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为腐朽反动,对之实行残酷打击,造成人们的严重信仰危机。

    4、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家文化热的原因

    前七十年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儒家文化,因之对其无情打击,但中国落后面貌并未改变,且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距离愈益拉大之势。此可证明儒家文化并非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之因。

    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经济腾飞。而这四地均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政府政策及人们立身处世观念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此又可证明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非但不为阻力,实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功效。

    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现象,昭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

    以宣扬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调的韩国电视剧为我国观众所激赏,证明儒家文化实为当代为中国人所仰慕,弘扬儒家文化符合 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5、对待儒家文化的正确态度

    儒家文化是一个思想、价值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境界和品位。故不能对其釆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儒学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们与政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故应予以大力弘扬。二、儒家学派的形成(3课时)

    1、“儒”字探源

    ① 《周礼》:以道德教化而得人的叫儒。

    ② 郑玄:诸侯国中以六艺教人的叫儒。六艺中“礼”为首,故传习礼仪是儒的基本职业。

    ③ 胡适:儒为殷民族教士,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性格柔弱,能够忍辱负重,其后大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教师。

    ④ 郭沫若:儒乃邹鲁缙绅之士的专号,出现于西周。

    ⑤ 冯友兰:儒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职业是教书相礼,后散落民间,以知识谋生。

    ⑥ 徐中舒:以甲骨文为据,认为古代儒的职业是祭祖事神,以典礼为生。

    ⑦ 马振铎:儒是春秋社会大动荡中出现的“士”,成份复杂,医生、仙人、方土皆可称儒,但以知礼的为主。

    综合上述诸说,儒乃替人治丧相礼之人,后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但由于此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菲薄,故其性格柔弱。此后逐渐成为有闲阶层,从为人治丧相礼到成为政府典礼官员,并以此建立礼乐制度,规范社会。

    2、孔子完成了从儒到儒家的转变

    孔子亦乃早期之儒,少习礼乐。但孔子对礼的实质和功用有新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早期儒的层次。

    ① 强调“礼”对维护国家现有制度的作用,认为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

    ② 把“礼”作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③ 注意用“仁”来充实和改造“礼”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由于孔子对“礼”的继承和改造,儒的性质发生变化: a.不仅懂得礼仪规定,并能探究“礼”的底蕴。b.不以治丧相礼为谋生目的,而以治国安民为宗旨。

    孔子以此招徒授学,逐渐形成一学术派别,从而完成从“儒”到“儒家”的转变。

    3、儒家的共性

    ① 以孔子为宗师。

    ②主张效法尧、舜、禹、汤、文、武。

    ③ 以六经为学习经典。

    ④宣扬仁义道德。

    ⑤提倡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制度。⑥重视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儒家的发展演变(8课时)

    1、先秦时期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倡导仁义,荀子特别重视礼治,企图消弭战乱,实现天下统一。虽然其主张日益切合实际,趋于实用,但最终还是因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得付诸实施。

    2、两汉时期

    这是儒学的首次变化期。董仲舒在陆贾、贾谊努力的基础上,以孔孟思想为主体,杂取阴阳、名、法,构建出以一个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大讲尊王攘夷,极力主张强化等级制度,推崇天下一统的局面,博得武帝欢心。儒家思想始居独尊地位。西、东汉两朝,历代皇帝皆尊儒学。儒学与官僚政治合而为一,经学盛极一时。经学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从经文中发现微言大义来为现实政治服务,后者注重理解经文的本来意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儒学既流于谶纬迷信,又有些陷于繁琐考证,故此时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后玄学兴起,何晏、王弼等人既注《易》《老》《庄》,也注《论语》,企图调和儒道,儒学始染玄学色彩,但儒家的基本主张仍为统治者所尊奉。历代君王亦颇重儒学。曹丕称孔子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晋代皇帝多亲讲儒家经典。道佛辩论,皆引儒学为据,南北朝许多皇帝儒佛兼尊。

    4、唐宋时期

    唐时儒学本身无甚发展,但佛教十分兴盛,道教亦广为流传,大体上呈三教并行之势。但实际上儒学地位仍高于佛、道。国家政策、皇帝诏命、取士标准、3 道德规范,都以儒学为圭臬。全国普设孔子牌位,《五经正义》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中经韩愈、李翱大力宣扬,儒学仍占主导地位。

    宋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期。宋人吸收佛、道精华,对儒学进行改造,以理、欲、心、性为其主要内容,提升孔孟儒学仁义礼智的哲学层次,汰除董仲舒儒学的神学杂质,增加本体体的内容,丰富宇宙观的内涵,强化儒学的思辩色彩,儒学再次处于独尊地位。学派众多,既有“濂学”,也有“关学”;既有“洛学”,也有“闽学”。既有“道问学”的程、朱理学,也有“尊德性”的陆九渊心学。宋代统治者从总结唐亡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强化纲常伦理、重视心性修养,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举措。故宋代儒学地位显赫,学习、研究儒学蔚成风气,文人广受社会尊速。

    5、元明清时期

    元代“遵用汉法”,推崇儒学。规定各级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本,答案以朱注为准。

    明代儒学分为以薛瑄为主的“河东学派”和以王守仁为主的“姚江学派”,前者以程朱为宗,后者以陆九渊为宗。本身并无发展,但日益趋向“百姓日用”,达到“愚夫愚妇与知能行”。明代君王均尊儒学,官僚大多为儒生,儒学的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尊奉儒学风气更甚前朝,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乾隆称儒学经典是“万世不易之理”,科举考试题目都在“四书五经”之内。此时儒学在理论上并无进展,而以训诂、考据见长,并取得突出成就。

    6、五四至今

    五四儒学地位骤降。但孔子及儒学并未销声匿迹。尊孔读经之风不时刮起,国民党统治之时,儒学仍受尊重。

    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在大陆孔子及儒学多遭批判,地位下降。但海外新儒学却方兴未艾,影响日益深广,前赴后继,代有其人。

    改革开放后,对孔子及儒学的研究焕发新机,呈空前繁荣局面。虽斗争尖锐,但孔子及儒学的地位有所上升。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6课时)

    1、君主贤明

    儒家认为君王的好坏决定天下的安危,故治国理民的君主必须是圣主贤君。

    ①以身作则,为民示范。

    ② 以德治民,关爱百姓。

    ③ 虚心纳谏,从善若流

    ④ 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⑤ 以礼待人,尊卑有序。

    儒家不主张君主专制,提倡中央集权。

    2、强化君王权威

    ① 或主张通过正名来强化等级制度,以保证君主的权威不受侵犯。

    ② 或主张通过密切君民关系来取得民众的拥戴,以确定君主的威望。

    ③ 或主张从制度上来拉开君民之间的距离,确立君主的神圣权威。

    ④ 或主张通过神化君主,贬抑臣下来实现君主的权威。

    3、提倡举贤授能

    ① 举贤授能的必要性

    a.宣扬君主恩德,保证政令畅通。b.伸张正气,获取民心,强国安邦。c.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② 选拔人才的标准 a.先德后才 b.才德并重 c.重德轻才

    汉代以后,重德轻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③ 选拔人才的原则及方式 a.任人唯亲 b.唯才是举

    c.注重实际考察,广泛听取意见。

    4、主张德治教化

    ① 开源节流,既重视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又特别注重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② 轻徭薄税,反对搜刮民财,重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③ 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资料,反对与民争利。

    5、重德轻刑,提倡爱民如子,反对严刑峻法。

    6、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 君民并重,既强调君主的权威,又要求君主爱民如子,因而博得两方面 的欢心。

    ② 重主观思考,轻制度建设。对政治理论有深入阐述,但忽视从制度上来保证理论的实施。

    ③ 浓厚的先王崇拜意识,认为先王的一切言行都可作为后世行动的准则,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④ 政治道德化,把道德作为搞好政治的根本,认为政治的好坏决定于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因而模糊了道德和政治的界限,将政治与道德合而为一。

    五、儒家的人生哲学(6课时)

    1、进取性

    儒家强调立志,重视自信,要求具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现世性

    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主张在有限的生命内为家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主体性

    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人可以掌握自然,利用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就能功成名就。

    4、独立性

    儒家重视人的气节,崇尚独立人格,提倡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主张杀身成仁,鄙视苟且偷生。

    5、社会性

    儒家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天下大同,世界永安,而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提倡以天下为己任,使自己成为社会的良心。

    6、道义性

    儒家以为人生在世须淡化物欲,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真理和实现理想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

    7、和谐性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上下相安的和睦社会。在天人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宽容谦让、和睦共处。

    8、务实性

    儒家崇尚实际而轻玄想,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主张经世致用,追求实 6 效。

    六、儒家的文艺思想(3课时)

    1、认为文艺的本原是人的情志的冲动

    从《尧典》的“诗言志”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到韩愈的“不平说”,都表明情志冲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

    2、文艺可以动人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诗大序》认为文艺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文艺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审美功能。

    3、文艺必须有益于政治教化

    儒家要求文艺创作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教化目的,凡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造,故对充满瑰丽想象的神话进行理性化、历史化的改造,导致叙事文学和浪漫主义作品空前贫乏,而抒情作品及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异常发达。

    对文学作品强行进行功利性或工具性解释,《诗大序》是其代表。将《诗经》简单分为美、刺两类,强调《诗经》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强大的教化功能。白居易、张戒均以诗歌内容纯正健康与否评论诗人。

    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艺作品的主要作用是宣明道德,张皇圣恩,教化天下,作家和批评家把明道作为评判文学思想内容的唯一尺度。

    要求文艺干预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更反对撰写风花雪月的作品。

    道德文章并重,但又认为人品重于文品,历代评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均首重其个人人格。

    4、追求中和之美与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

    文艺作品抒情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批评现实应“主文而谲谏”,婉而多讽,呈现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

    5、对儒家文艺观的评价

    ① 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促进了现实主义的高度发展,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层出不穷。

    ② 重视文艺渲泄情志的功能,促进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③ 注意到了文艺的审美功能,提倡中和之美,使得中国文学大都含蓄蕴藉,温厚淳正。

    ④ 导致狭隘文艺功利主义的产生,有些文艺有图解政治之嫌,因而显得直 7 露和单调,忽视了文艺的审美价值。

    七、儒家的教育思想(2课时)

    1、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① 认为有无教育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②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情性,从孟子到朱熹概莫能外。

    ③ 教育对于安定天下有特殊功效,是得民心的有效措施,教育可以开发民智,知礼达义,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

    ④ 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必须通过教育。

    2、关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① 规定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四书五经”是文人学子必读的经典,其中主体是明五伦的道德教育。

    ① 重伦理而轻自然科学,要求学以致用。

    ②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安邦治国的政治人才,培养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

    八、儒家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3课时)

    一、忧国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孔孟荀等原始儒家具有浓厚的忧生救世情怀,并为之奋斗不息。历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孒均政治热情高涨,时刻关注国家的兴衰,并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贾谊、谷永、杜甫、顾炎武是其代表。

    二、正道直行的大丈夫品格

    儒家代表人物均崇尚气节,追求正义,重视人格,这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许多独立特行之士不畏强权,坚持真理勇于牺牲,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汉党锢之祸中的精英和明东林党人是其代表。

    三、严己宽人的人和关系

    儒家提倡对己严,对人宽,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成为中华民族接人待物的根本原则。“少言人短,多思己过”,成为许多人处理人我关系的共识。

    四、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尚义为君子,嗜义为小人,中华民族仰慕义高如山的君子,鄙视见利忘义的小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为中国人对待财物的基本原则。

    五、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中华民族崇尚追求事物的真相,脚踏实地的工作,朴实无华的言辞,表里如一的作风,鄙视浮躁狂热,反对不顾客观实际的冒进冲动,表现出稳健务实的特 8 点。

    六、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

    人生虽短,但可英名不朽,流芳百世,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生的意义,希望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因而特别注重珍惜自己的名声。

    七、重德轻刑的政治原则

    儒家崇王道,贬霸道,提倡为政以德,反对暴民以逞。历代开明的政治家及思想家均努力倡导、实行以德化民的主张,爱民如子的官员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而名垂青史。

    九、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消极影响(2课时)

    1、循古法旧的政治主张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拜先王,把先王之道作为后世政治人生的根本法则,主张全盘继承祖宗之法,反对循时而进的各种革新。其影响表现为:

    ①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习惯于超稳定的生活方式。②企慕过去,喜欢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③ 常喜欢纵向比较,容易自我满足。

    2、唯礼唯上的顺从意识

    儒家重视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把它视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宝,片面地强调臣对君、子对父的顺从义务,过分注重君权和父权,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培养了人们的奴性,削弱了个人的主体性。其影响表现为:

    ① 缺乏自我意识 ② 希望权力集中

    ③ 过于强调忍辱负重,缺乏进取变革意识。④ 以老实听话评价人物 ⑤ 思维方式单一化、模式化。

    参考书目

    1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2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3李宗桂 《中国文化概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4朱贻庭 《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6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7来可泓 《大学直解·中庸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8 《儒家文化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9 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齐鲁书社10刘周堂 《前期儒家文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思想 历史 儒家思想历史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历史论述题 儒家思想历史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历史意义 儒家思想历史小论文 儒家思想历史发展 儒家思想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历史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