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终工作总结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 财务工作总结
  • 政务工作总结
  • 党团工作总结
  • 百花范文网 > 总结范文 > 个人工作总结 > 巾帼双创故事征文11篇

    巾帼双创故事征文11篇

    时间:2021-05-18 18:08:4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篇一

    我叫**,今年39岁,现任**县女创业者协会会长,**县庄稼人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现有59名工作人员,215名社员,31个种业连锁分公司,实现年利润500万元,被**省妇联命名为“巾帼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

    我是地道的庄稼人,在我5岁的时候,父亲患癌症过世,母亲一人靠种几亩地,艰难的养活我们姐妹四人。强烈的家庭责任驱动让我1994年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去**县服装学校学起了服装裁剪。我珍惜每个学习机会,毕业后在县城租了个仅有9平米的门面,做起了服装裁剪生意。灵巧的双手、精致的做工、良好的口碑为我赢得了不少顾客。为了赶工,我每天都要在缝纫机前工作十几个小时,小小的年龄,常常感到脖子僵硬,后背酸痛,但一想到赚来的钱可以补贴家用,再苦再累,我都在坚持着。

    尽管我很努力,但是服装制作市场却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服装量身订做的需求越来越少,我的收入也自然减少了。看着闲置的缝纫机,心中有太多的无助。很快,从小就很坚强的我从叹息中振作起来,告诉自己:**,你不能等,也不能靠,干,才是唯一出路。与其在家面壁,不如出去碰壁。

    第一次创业的小失落,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我是农民的女儿,从小生活在农村,乡土的营养滋润着我,回到农村去,凭着敢想敢拼的性格应该能在这片最熟悉的热土闯出一片天地。

    1998年的春天,年仅19岁的我,与未婚夫一起,拿出全部积蓄租种360亩地种植玉米,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结果喜获丰收,当年净赚4万元。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钱,感慨这一年来我们的辛苦付出,记得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将我们之前铺好的地膜全部刮上了天,看着漫天飞舞的白色塑料膜,我惊呆了,辛苦了半年的付出眼看就血本无归,这让我有些灰心,但是执拗的性格再次提醒我,还得继续干!于是我和未婚夫又雇了5个农工,天刚刚亮就来到地里,连跪带爬,一点点地把地膜铺上,用土盖住,再把已经长出来的小苗引出来……我们从凌晨干到天黑……就这样坚持了五六天,地膜才恢复原样。

    人生挫折促使我的成长。1999年,新婚不久的我们,开始进行新的种植规划。由于普通作物投资风险大,收入低,所以外出考察后的丈夫决定与某种子公司达成意向合作,为其繁育种子。为此,我们大胆地续租了500亩土地,开始了种子的繁育历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我坚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为此,我自费走进了东北农业大学的课堂,学习农学知识和农业技能、购买相关书籍、拜访专家、全面掌握繁育种子的技巧;
    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我们的繁种收入就达到17万元,我也品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致富不忘姐妹们,我赚到钱了,也想带领姐妹们一起干,实现共同富裕。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广大农村妇女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因为缺乏先进种植技术、春种无资金、农资使用量不均衡,导致农业投入成本过高,利润过少,始终处于“温饱已满、富裕难达”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状况。

    于是,我牵头与17位农户签定了合作协议,在开展繁育种子业务的同时,又带领大家搞起了订单谷子、红干椒、无壳白瓜籽、美国杂交葵花等经特作物的种植。每年,姐妹们都可以获得20000元以上的可观经济效益。

    2009年,为了规范经营,乘着《合作社法》出台的春风,我个人出资150万元,成立了**县庄稼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我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春天指导入社农户选种、播种;
    农忙时带领员工通过微信、短信形式为社员发送田间指导信息;
    秋季统一回收社员粮食;
    冬季组织农闲的社员家庭学习农资品种专业知识、无偿为社员组织专项讲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实行种植过程统一管理:统一购种、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结果亩产成本降低了55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强了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加入我们。

    2010年,我所创办的庄稼人合作社,在妇联组织的帮助下,协调了10万元土地流转金,完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合作社社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3年,我把工作的重点延伸到自主研发、繁育、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发展上。要扩大发展,资金却遇到了瓶颈,市县两级妇联组织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依托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给予我300万元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了,也带动31位姐妹做起种业连锁销售,为她们开启了又一扇致富的大门;
    这展现了女性在农村这片广袤土地上蕴藏的巨大力量,也激发、带动了更多人在农村创富的梦想。

    2018年,我牵头成立了**县女创业者协会,带领更多的姐妹们在创富的道路上前行不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将更多的服务创业者,回馈社会。

    回想十几年前,看看今天的财富,必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党的温暖和各级组织的支持,是我们创业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庄稼人也可以掌握命运,创造出精彩人生!我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在创业之路上写就更加辉煌的篇章。

    篇二

    **,**正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家人,一个不甘平庸、不怕折腾、创业拼搏的巾帼楷模。

    27岁,**放弃油田机关舒适的工作,加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创业大潮。**市新华书店一间9平方米不到的库房里,一个叫索福科技的公司因此诞生。这是**的第一个公司,员工只有她和她不满两岁的女儿。每天发传单、找生意、跑银行,她就这样做着老板兼员工。出去办事赶不回来,就把孩子锁在屋里,回来时,孩子已经哭得满脸涕泪。回忆那个时候,**都恍惚,自己是怎么坚持过来的。就这样,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企业也发展起来了。

    2000年,**的索福公司已经拥有自己的“索福大楼”,公司员工已经达到50多人,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以计算机销售,系统集成为主的,是**油田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丈夫接到了加拿大大使管的移民通知单,企业刚刚走向正轨,**又要面临重大选择:是跟丈夫和孩子一起移民加拿大过安逸的生活?还是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对女儿的爱和创业初期对女儿的愧疚,让她做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卖掉住房和公司门市,和家人一起踏上加拿大的国土。

    到了加拿大,女儿无比欢心,丈夫如愿以偿,但唯独**每天闷闷不乐。美国9·11事件后,北美经济大萧条,很多失业的人跑到饭店刷盘子、送外卖。**自问:难道我就要在一个发达的国度里,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么?1985年考上南京航空大学后,**就爱上了计算机这个行业,她坚信: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到了加拿大,她更加坚信:只有在故乡中国,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辗转反侧多日,**说出了想要回国继续创业的想法。面对女儿和丈夫的强烈反对,**语重心长的说:“这里不需要我,而国内的50多个员工在等我,祖国是生我的故土,**是育我的家乡,我无法在这里过安逸的生活,希望你们能够理解和支持我!”女儿满眼泪光,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丈夫默默地点了点头,嚎啕大哭了一场之后,**踏上了回家的路。

    20年来,索福公司营业额每年以30%-50%的速度快速增长,除了计算机和系统集成项目除外,又增加了工业设备、智能设备、精密设备的进出口代理、工业环保、安全节能等项目。继索福公司后,又成立了埃泰克技术公司和北京爱索盛龙公司、爱卡森特软件公司,在**、北京、加拿大和香港都设有分公司,员工达150多人。这样的辉煌背后,有多少个挑灯夜战、多少回心酸流泪、多少次疲惫睡着错过航班,**都记不清了。

    如今,年过五十的**却又开始为她新的梦想布局。

    2014年5月,全体员工大会上,**正式向员工讲解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索福集团要全面转型,重创新、轻贸易,把重心转向中国石油软件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领域。加大软件人才引进和自主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在北京、西安成立研发基地。很多员工还没有弄清**在干什么时,2014年8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新三板改革方案,中国中小型创新企业春天到来了,**兴奋地和员工们说:“我就等这一天了,终于我们可以大干一场。”

    2014年10月,**找来了券商,为索福集团做了尽职调查,券商看完企业的财务情况和公司的运营情况,摇着头和**说:

    “你这企业主要的销售额来自于贸易和进出口,很难能产生很高的利润和成长性,所以说不适合到资本市场融资。”一盆冷水泼向了**和她的团队,她们再次进入了迷茫。何去何从?贸易业务已经大幅度的压缩,自主研发的产品还没有成熟,还要不断大量的投入,每天都在烧钱。往前走举步维艰,往后走无路可退。怎么办?再一次摆在了**面前。

    迷茫中的**赴北京学习新三板、股改系统等知识,经老师点拨,**找到了新三板上市的路径,连夜赶回**,组织员工讨论。面对大部分员工的反对,**反复思考上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郑重决定开启上市之路!

    150天,全公司上下奋战,一波波的券商、会计师、律师穿梭在索福楼里,一份份文件堆成了小山,每天听到的都是股改、股权激励、总股本、每股净收益这样的名词,一夜之间索福公司踏上了资本之路。

    2015年7月27日,股改系统传来了索福公司下属的正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的喜讯,股票代码832911。这一天索福全体员工欢呼雀跃,索福大楼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和成功的泪水,真像过新年一样,张灯结彩。23年了,**又一次带领着她的团队站到了企业发展的历史高点。

    目前,正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获得40多项国家级软件专利著作权,并创造了石油行业首个以oilesb服务总线为代表的油田级的一体化信息化平台,帮助油田打通了20个系统的信息孤岛,第一次建立了生产决策平台,受到石油行业高度评价。索福集团年产值近2亿元,累计为国家上交利税2000多万元,累计解决就业3000多人次。

    成功后的**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她创立了“索福爱心基金会”累计捐款捐物共90余万元。她说:我愿意帮助一切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人,并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帮助他们去成功,这是我最大的事业和乐趣!

    篇三

    1987年,我毕业于**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学工作了8年之后,怀揣着一颗创业的梦想,离开了我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这一走就是20年。这些年,我相继创办了多个公司,业务涉及物资销售、白酒制造、石油装备制造、海外油田开发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自己也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创业明星”。当手捧奖杯时,那份小梦想的实现,让我崇尚奋斗的心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我是一名老会战的女儿,总感觉油田和我有不解之缘,因此一直很关注和油田发展有关的业务。2005年我成立了**北研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始研制“智能提捞式抽油机”,走上了科研型创业之路,至今已整整十三年。十年磨一剑,如今,“智能提捞式抽油机”技术已经成熟,围绕这一技术,公司已经申请知识产权30余项。与传统抽油机相比,该产品节能降耗增效,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自投放市场以来,已经使用520台,为油田节能降耗增效3000万元以上。

    多领域与行业创业,跨度很大。刚刚接触石油机械设备制造,钢铁的冰冷让我不寒而栗;
    面对国企生产的已经存在100多年的传统抽油机,我更是感受到竞争的残酷与生存的压力。可我知道,这条纽带是父辈传承下来的对油城的热爱和一份不舍的情感,于是我毅然决然的做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心酸与坎坷,也体会了更多的乐趣与满足。我常常在思考,什么叫成功?身家百万、千万、上亿吗?职务达到一定的级别吗?我认为的成功,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了,无关乎“数字”;
    就是心中的梦想实现了,无关乎“大小”。

    回想我们的创业历程,正是因为“坚持”才有了今天。为了研究“智能提捞式抽油机”,我们坚持了十三年。十余年里,我们做了上千次试验,攻克了一百多项难题,仅废弃的钢材、钢丝绳就可以按百吨计算,前后投入科研费用6000余万元。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重新开始。当别的公司买房子置地的时候,我们将所有资金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公司资金紧张的时候,为了保障员工开支,我甚至把家里的住宅抵押出去借款。教师出身的我,原本自诩清高,一向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为了这个项目,也经常低下高傲的头颅,因为我的内心燃烧着熊熊的创业的火焰,我坚信“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真正的坚持,是漫漫长夜里,虽然看不到一丝星光,却坚信黎明很快就会到来;
    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成功就在下一次!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我公司研发的智能提捞式抽油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5年,该产品荣获科技部批准的石油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对于创业来说,坚持与信念是一对孪生姐妹。坚持是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质,而信念则是创业者坚持的法宝。因为坚定的信念,创业者无往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我本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担任中学团委书记,放弃工作下海经商当初也是离经叛道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一如既往,因为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我梦想中的生活。如果没有当初的放弃,就不可能有自主创业的机会,也就没有后来体会创业乐趣的机会;
    当初开办白酒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跨界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这是颠覆性极强的转变,从文科毕业的我,转行为机械制造公司的管理者经营者,这更是极大的跨越………可是我都做到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与选择中,我在不断的进步、提升,并完成着一次次的转型和转身。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内心的信念,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我相信,只要努力,不管有多少困难,胜利一定属于我!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我也同样需要面对家庭与事业冲突时的两难选择。我的女儿在美国读书,十九岁她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我没能像她羡慕的许多妈妈那样,守候在她身旁,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我相信女儿懂我,我更相信我的这份坚持也会成为女儿的精神榜样。女儿终将毕业,终将走向社会去工作,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相信一个奋斗的妈妈所带给她的价值一定胜于单纯的陪伴。

    2014年,受石油风暴的影响,企业运行成本加大,销售受阻,企业又一次面临考验。201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这不仅是号召,更是一种方法和路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再次调整了发展战略——公司从单一的抽油机技术研究与生产销售,转型为油田二次开发整体方案的解决,将油田开采装备和技术服务集合输出。将公司重新定位成为专业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跨国技术服务公司。2018年三八节,市妇联组织的女企业家座谈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再次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面对着新的困难,必然就面临着新的机遇!号角一响,扬鞭催马,披挂上场,搏击沙场。古往今来,成功者哪个不是驰骋闯荡。没有破釜沉舟的气魄,怎会有摧枯拉朽的胜仗。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载我今日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企业家与国无疆!

    篇四

    **,原名**,生于江苏太湖之滨,是“苏绣”的传承人之一。多年来,**不仅在市内外积极传播刺绣民族传统工艺,还带领4000名妇女实现了创业增收。

    1998年,**和丈夫与原工作单位**市腈纶厂解除了劳动合同。没了稳定的工作,**想起了祖传的手艺——苏州刺绣,加之丈夫是满族民间艺术文化王氏刺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南北方刺绣艺术交织碰撞,一定能够迸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有手艺就有底气,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自己创业。

    2000年,夫妻俩开起了一间10平方米的刺绣工作室。没有学员,没有顾客,没钱打广告,夫妻俩咬牙坚持,晚上在大白纸上画海报,白天走街串巷一张一张发,辛苦却满怀希望。“没人认可,绣品没有销路,生活非常艰难,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父母,还要供孩子上学,当时连书本都买不起,曾经有半个月靠挖野菜维持生活……”**这样和我们回忆当年的艰辛。

    面对困境,**不但没有放弃,还打算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干。在**看来,刺绣是家族传承,但更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技艺,“应该依靠社会把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才能弘扬优秀民间文化,有朝一日民间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格局,夫妻俩开始招收学员。**说:“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学了,更能广泛地传承刺绣艺术,大家也能多一些收入。”就这样,**的绣娘团队从小到大、由少到多,从最初的几十人逐渐发展到4000多人。

    2007年,**与上海一家公司签订了一笔100幅绣品的订单,但绣品完成过半,客户却取消了订单。300万元的投入眼看着就要打了水漂。为了销售这些作品,丈夫跑遍省内大小商场,终于将这100幅作品售出,而正是这些作品成了**实实在在的广告。

    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收徒、招学员、签订单,更需要创新。作为深爱**这一第二故乡的水乡女子,“我想要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的辉煌在绢布上一个接一个地‘绘织’出来。”**说。**人历经半个多世纪,荒原上建成了世界级特大油田,为民族争了光。如今,**这座繁荣美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正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而这些辉煌是可以用王氏刺绣来表达、来呈现的。

    此外,**还将刺绣与服装进行结合,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服装刺绣工作室,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申请了专利,还对学员的作品进行回收和销售,为学员创业增收创造条件,让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说:“不仅是绣花,我把婚装、礼服、旗袍业务都拓展开,用服装的收入支付绣花、刺绣,帮助刺绣很好地传承下去。”

    平日里,除了打理生意,**更多的是陪着学员们一起刺绣,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学员纷纷走上了创业增收的道路。此外,富裕了的**还主动承接起市妇联妇女手工编织公益培训项目,带领4000名妇女和她一起创业、兴家。

    受夫妇二人熏陶,儿子王东石、王东琦,儿媳刘雪娇大学毕业后,跟着自己学起了王氏刺绣,致力于实现“让这朵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艳、香飘四海……”的梦想。

    如今,她们创建的**市北方草原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下设4家分店,年生产刺绣作品1万余幅,年产值800余万元,产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传统工艺服装也已经逐渐获得市场青睐。他们的刺绣作品《母亲》《亚当夏娃》《天神的女儿》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理事会)颁发的2015百花杯“金奖”、《母子鹤》等3幅作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2018年,**计划将这份传统事业再次扩大规模,让传统工艺真正成为更多人的创业增收手段。

    **告诉我们:“下一步,我希望把整个生产方式拓展开,想做成工厂形式的,吸收更多没有工作的人员加入,这样让大家都受益。”

    篇五

    **,现任**市百湖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市家庭服务产业创新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全国巾帼创业就业高级公益讲师。15年来,她从一名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成长为家庭服务业的领头雁,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司雇员艰辛创业变为优秀的家庭服务公司经理人。先后获得省巾帼建功标兵、省优秀志愿者,市三八红旗手、十大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巾帼创业代表、**市十佳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于2003年创办百湖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从最初几个人的家政服务门市,到安置下岗妇女、农村妇女创业、再就业的服务性社会组织,再到**市家庭服务产业创新联合会主要成员企业。时至今日,百湖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全面实施员工制管理,已拥有240名固定家庭服务员工,月嫂、育儿嫂426人,累计免费培训下岗妇女、农村妇女2.7万人,安置就业9700余人,为2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为家政服务员创造收入1000余万元。

    创业“百湖”,艰辛付出

    2003年末,大学毕业分配制度取消、企业买断失业人员激增、城市转型社会服务需求,让从事家政行业的**敏锐的觉察到这个创业的时机。在大家的劝阻声中,**成立了**市百湖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别人吃果容易,自己种树难,信心满满的**公司刚刚开业就傻了眼,工商、税务、物业、城管,哪个方面都要协调,哪个环节都不能疏漏,宝凤真成了大观园里的凤姐,哪有事就到哪。手续办利索了,知名度又成了“新愁”,她带着一摞摞的宣传资料四处刷广告,派传单,奔走于各大医院、商场、人才市场、招聘会之间。那段时间,全市各个医院都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医院每个楼层有哪些科室,住院部几楼有多少病房她都门儿清。

    团结“百湖”,用心服务

    **家政服务起步晚,没有任何标准和可借鉴的经验。**学理论,做实验,翻资料,一有时间就泡在书店,翻遍各类相关书籍,到北京培训,摸索出一套家政服务、特别是月嫂服务的标准。2008年,她编制了**版的月嫂服务、家庭服务业教材,一时成为**家政业的标准教材。如今,公司已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现在拥有7家分公司的中等规模公司。经营内容也从职业介绍扩展到保姆培训、家居保洁、月嫂服务、婴嫂服务、病人护理、小儿推拿等多项服务内容。

    十五年来,公司走出了一条立足基层、服务社会的家政之路。截至目前,公司先后举办大型劳动力交流洽谈会200多次,安排就业3.75万人次,为全市10950个家庭、144个企事业单位提供了35500多人次的保洁服务,为6380名家政工人进行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对全市21300个新生儿和产妇进行了照料和护理。

    2016年,百湖家政全面实施“母婴护理国家标准”,所有在职人员要经过强化培训,考取资格证书,对应级别安置岗位,要求“三证六统一”。同时,成立巾帼百湖职业培训学校,严格按照“国标”,对新晋学员进行从面试、岗前培训、安置上岗到晋级、强化培训的系统化深造。

    联盟“百湖”,再创佳绩

    2016年,在**市妇联的扶持下,公司正式入驻市妇联家庭服务中心,借助市妇联“妇”字号家庭服务的品牌优势,开启“百湖”联盟时代。

    2017年,为顺应供给侧改革、助力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市妇联发起成立**市家庭服务产业创新联合会,组织全市家庭服务优秀企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百湖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乘势而上,作为联合会的主要会员企业,积极运作协调,号召优秀家服企业加入,与家政服务、家庭养老、健康照护、婚庆礼仪等领域100余家企业一道,为家庭提供健康照护、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病患服务、文化教育、医药保健、法律咨询、美容美发、婚庆礼仪、摄影等服务。

    2017年9月,联合会线上服务平台“咚咚家服”正式上线,方便市民在手机服务软件上浏览、咨询、预约,开启了**人的智慧生活。借助联合会开发的“咚咚家服”微信服务平台,百湖的服务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让市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公益“百湖”,大爱无疆

    **不忘回馈社会,从2009年开始,组建志愿者队伍,每月四次给准姥姥、准奶奶、准爸爸、准妈妈讲课,内容包括准妈妈产前、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准姥姥、准奶奶的隔代护理等,年均5400余人受益;
    2011年至今组织志愿者为65岁以上老人理发,免费除蟑、除味5000多人次;
    上门免费做义工3000余次,人家都说她干傻活,不收费,可她却乐在其中。

    2013年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在萨尔图区富强社区成立了百湖助老服务中心,承接政府的养老助老项目,为老人提供营养配餐、家庭理疗、健康监测、居家保洁等6大类45项居家养老服务,几年间,为社区及周边老旧城区老人提供约80000次居家养老服务,入户服务11000余次,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0万余小时。老人们亲切的称呼她为“老姑娘”,把她当女儿看待。201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2016年,在市妇联的支持下,全面开展健康类、创业就业类公益课堂共200余场,走进农村,为广大妇女姐妹带去就业福音,“听完课,去深造,再上岗,赚大钱”,这是听课妇女给百湖的高度评价。

    追梦不易,筑梦更难。**创业十五载的法宝就是坚持、责任和感恩。是坚持让她面对磨难时不言放弃,是责任让她与姐妹们风雨同舟,是感恩让企业深深植根于社会沃土……

    篇六

    我叫**,现任**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市行业杰出女性、**市“三八”红旗标兵等荣誉称号。

    我于2008年创建了**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下属四个合作社和两个子公司,拥有资产86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530万元,公司拥有中高级管理人才20名,从业人员186人,201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公司晋升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目前,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老街基”品牌已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梦想+选择。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肇州县亚纺公司工作,工资很少,工作很累,生活简单重复。几年过去,倍感失落,我想轰轰烈烈的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1992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我毅然辞掉了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那时没有什么头绪,先是借了2000元钱,开始摆地摊,卖服装。稍有一点积蓄后,兑下来个小饭店,几年下来,在不断的努力下,总算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和一定的积蓄。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做生意的经验,也坚定了我在创业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我来到县城逛街,看到在商场的门口围了好多人在争抢着买瓜子,我突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个商机吗?别看这瓜子小,市场可不小,经过一番考察,我认准了这个项目。从开始我一个人做,到带动乡里乡亲几十人一起做,从开始只做肇州大瓜子到扩展到肇州杂粮、禽蛋等土特产品,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有起色。在注册农产品经销公司过程中,我深受“千年古肇州,百年老街基”文化底蕴的影响,为了弘扬“老街基文化”,“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诞生了。

    ——坚持+努力。创业从来都是艰辛的。我是一个弱小的女子,但我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懂就问、就学、就钻研。经营地方土特产品,除了质量保证以外,再好的产品也要靠包装,好的包装能提升产品的档次、能使文化的气息和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产品之中,唤起人们对故乡、童年、亲情的美好回忆。我没有学过设计,但“老街基”具有浓郁东北文化特色的外婆的干菜、老娘舅的水豆腐、大瓜子、糯玉米等8大系列、160多个品种的包装,从样式到文字都是由我一个个研发出来。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我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完备的销售网络,先后在**、哈尔滨等地建立老街基旗舰店4家、直营店12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连锁店100多家。2009年开通了电子商务,成为阿里巴巴的诚信通用户,入驻淘宝网并开通微商城,在公司官方网站开通了支付功能,在产品包装上打印二维码,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

    ——学习+进步。我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发展中的每个课题,对于我都是全新。要想稳健发展,唯有不断的学习。我多次参加了各级举办的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班,自修企业管理和工业设计。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迈出了三大步:一是建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随着老街基公司的做大做强,越发感觉到,没有自己的基地是不稳固的。于是,从2011年开始,公司先后组建了葵花籽、蔬菜、杂粮和禽蛋等四个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葵花、谷子、杂粮、糯玉米、红高粱和散养家禽五个生产基地。由于分配机制合理,特色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群众积极性很高,合作社已吸纳社员近2000人。二是上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农副产品只有通过加工增值,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我把项目紧紧抓在手上,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现已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种植(养殖)”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了蔬菜、鲜食玉米等加工项目,完善了脱水蔬菜和玉米浆加工两条生产线。拥有了先进的生产车间、厂房、库房、冷藏冷储设施和现代化的实验室。推出了四款老街基红高粱窖藏原浆酒,循环经济终端有机肥生产项目正在建设中,公司特色农产品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万多吨。三是强管理,深化企业改革。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按照原有的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是不行的,2016年推进了企业改革,对公司下属的合作社子公司,重新理顺组织架构,明确层级管理职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实现规范化发展。

    ——感恩+回报。几年来,我常怀感恩之心,热衷于公益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公司每逢年节都开展敬老爱幼公益活动。公司与贫困学生建立帮扶对子,从小学、中学开始救助,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先后随市里组织赴林甸县开展救助贫困女童和金秋助学行动,每次捐资都在几万元。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公司采取订单的模式扶持贫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我来自农村,又在农村创业,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深感自己能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做点事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做小生意起步,发展到今天,我始终坚信我的梦想。我愿做一只奋飞的头雁,带领我的团队,振翅高飞,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创造“老街基”新的辉煌!

    篇七

    **村的**和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但她又和别人不一样,有着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冲劲儿,她敢为人先,率先种植大棚蔬菜。历经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了村里致富的带头人。

    **夫妻二人很早就成了打工族。在外地打工时,有一次,她去菜市场买菜,听商贩是东北口音,就和他们多聊了两句。商贩说,他们的西红柿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她记得当时商贩卖的西红柿比她老家贵6毛到7毛,她想,如果自己能回老家种植西红柿,土地肥沃,高质高产,肯定能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就因那一个念头,她回到家后,劝说丈夫放弃外面的工作,一起回家搞大棚、种果蔬。“当时我们孩子正好要上小学了,家里老人年纪也越来越大,我们一直在外漂泊,也不方便照顾家里,所以当时丈夫也同意了。”**说。

    2011年,**和丈夫结束了打工生活,回到了向荣村。当时村里还很少有人种植大棚果蔬,每亩地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夫妻俩看准大棚果蔬的广阔前景,毅然投资15万元,在六亩地上建起一栋温室四栋冷棚。买棚菜管理的书籍,向老种植户请教,专门去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创业伊始,**凭借先进的技术,很快打开局面。

    “在大棚支起来的第三年,我们种植的果蔬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每每提起创业初期的那段日子,**眼里总是泛着泪花。2013年,**种植的大棚果蔬占据了大量的市场,纯收入达到7万元。

    2014年,她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建设标准化大棚种植园区。在区妇联的大力帮助下,成功申请到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万元。有了这笔资金,**在园区内新建了高标准大跨度日光温室3座,修建了14座钢架大拱棚,引进了果蔬新品种8个,开垦了种植果蔬新品种试验田5亩。为全村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经过几年发展,现在的**掌握了棚室果蔬管理技术,果蔬品质越来越高,西瓜和香瓜个个圆球形、外观光亮,香甜可口、汁多饱满,特别好卖。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在**的示范带动下,向荣村开始了大面积种植大棚果蔬,每亩地年收入增长了30倍。如今,村里乡亲个个脸上洋溢着致富的喜悦,站在向荣村村东放眼望去,近百个果蔬大棚绵延不断,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充满生机。

    篇八

    **村的**是个美丽漂亮的80后。2010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生活和就业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她热爱的家乡,成为了返乡创业的新型女农民。

    2014年,为了做大做强谷物事业,**在父母创建的“占明**小米抛光厂”的基础上,联合5户杂粮种植大户成立了“**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社员21人,加工厂占地达到2000平方米,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3400亩,年加工销售小米等农产品300多吨,年培训妇女创业就业技能达150余人,资产总值580万元,拉动入社农民年均增收1.8万元,年实现纯收入5.4万元,有效地加快了全村增收致富的步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众多企业推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发现利用互联网可以大范围地拓宽销路,于是她决定走电商发展之路,促进合作社发展。在市、县妇联的帮助下,**顺利参加了省妇联组织的电商培训班,不但系统学习了电商知识,而且紧紧抓住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政策机遇。培训结束后,**利用微信、网站等形式,采取线上下单,线下交易的模式进行电子商务特色农产品销售,带领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之路,缩短了流通环节,节约了销售成本。

    为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发展的市场出口问题,**依托互联网和实体店,同时推介自主品牌销售工作;
    带领合作社入驻杜尔伯特电子商务产业园;
    利用并深入挖掘电商销售渠道,积极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特色网店;
    在杜尔伯特县内各大地产品商店均设立了代销点;
    在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
    全力铺开湖南省的销售网络;
    积极参加“哈洽会”、“绿博会”等各种展销会;
    全力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达到拓宽销售渠道的目的,逐步实现了合作社品牌“走出去”的目标。

    2016年,她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包括小米在内的特色农产品80多吨,通过实体店和铺建的销售网络,线下销售礼盒2.9万盒,实现销售收入203万元。**说:“电商人员不能单打独斗,抱团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路径。”如今,她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杜尔伯特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里聚集着多家电商创业团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最新资讯以及先进经验。**自信的说:“在孵化基地里,我的电商产业能做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把我县的农产品推向全国的目标。”

    篇九

    44岁的**,是**县头台镇瓦房村宏煜大鹅养殖基地负责人。她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家女,又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新女性。从事大鹅养殖20多个年头里,她凭借一股拼劲儿,在广袤草原上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刚开始孵化鹅雏时,**因陋就简,利用自家的火炕加塑料温水袋孵鹅雏,成本低、方法简便。孵出的鹅雏成活率高、市场卖价颇高。

    2000年,**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养鹅上来,她起早贪黑的放牧、喂水、添料、防疫,晚上还抽出时间钻研养殖书籍,查阅相关养殖资料,多方了解市场行情。在**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理儿,只有营养均衡了,鹅雏才能茁壮成长。

    养殖经验从实践中来,**对于鹅的饲养日渐熟练起来,从育雏到投食再到防疫等环节,她逐步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殖技术,看着一只只小鹅破壳而出,她的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近年来,**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陆续购置了10台暖房式孵化机、3台出雏机,新建了现代化鹅舍,挂牌成立了养殖场,集孵化、养殖和销售于一体,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的成功创业,吸引了不少养鹅户和准备加入养鹅行业的人前来“取经”,她和担任技术员的丈夫总是毫无保留地将养殖经验传授给大家。

    去年,雏鹅市场火爆。**孵化厂的鹅雏凭借着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牢牢占据市场大份额,尽管卖价较高,市民仍是争相购买。目前孵化场年产鹅雏近30万只,供给链贯穿周边乡镇的养鹅户,销售网覆盖至七台河市和内蒙古的牙克石等市县。她还与鹅香久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企业给出每斤6元钱的回收价,比市场价高出两三角钱。

    2016年7月份,她的养殖场被县妇联授予“**县巾帼绿色养殖示范基地”,企业的养殖规模也由往年的2万只商品鹅扩大到5万只。2017年6月,市妇联领导走访调研**的养殖孵化基地,询问了孵化厂发展现状,肯定了**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并就提升养殖内涵与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现在,**卯足了劲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妇女姐妹们实现增收致富,为全村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

    芦苇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可它因工序繁杂多年来流传不广,少有问津。但林甸人**却用她那一双巧手精简了创作工序,不仅扩大了芦苇画在民间的影响,还带领着身边姐妹开拓了一条艺术致富的新道路。

    **(别名芦香阁主人),女,1975年生人,大专文化,现任**市林甸县芦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是**市徽庆书画院理事,**市民间艺术家协会芦苇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白血病爱心互助协会林甸分会会长,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自小酷爱绘画艺术,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芦苇制画的手艺,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二十几年来她以精湛的芦苇技艺成功创业。目前,公司占地面积130多平米,拥有员工10人,制作芦苇画艺作品千余幅,年收入30余万元。**每年都义务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妇女300余人,成功带动妇女创业就业40余人次。

    **制作的芦苇画、玉米叶画、蛋骨微雕画等在各种文化艺术展览中多次获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2011年在**首届民间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2012年创作的蛋骨微雕作品《梦》被日本斯巴鲁轿车总裁收藏;
    2014年作品《衔春》被俄罗斯文化馆收藏;
    2015年参加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展获“最佳艺术作品奖”。

    **成功创业,小有名气后,也不忘回报家乡,回馈父老乡亲。2008年,在市、县妇联的倾力帮助下,她把这项艺术带出了林甸,为鸡西市、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等地,免费培训了60多名学员。现今她们大多数都已自己开店,既丰富了生活,又增加了收入。2015年,**得到市妇联大力支持,把芦苇艺术再次扩展到**市各个社区,指导萨尔图区十几个社区的妇女学习苇雕、手工纺织、中国结等手工艺,带动更多人走上了创业脱贫之路。同年,**荣获市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在不断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同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帮助过无数需要资助的家庭,带动大量失业妇女与孤残人群发展文化产业。**表示,未来她将继续致力于推广本土作品,宣传**精神、**文化,以文化带动手工编织业,为妇女姐妹创业增收、脱贫致富助力。

    篇十一

    在**区**镇建兴村,人们一提起**,无不伸大拇指。现年40岁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家女,但是她却以其东北妇女特有的坚韧不拔、泼辣爽朗的性格,硬是在原本属于男人的冬储行业里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美丽的“冬储蔬菜一枝花”。

    **所在的建兴村王大愣屯人多地少,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2000年她和丈夫一商量搞起了种植结构调整——种植大白菜,挖窖储藏,冬季销售,大赚时令钱。

    由于没有种菜经验,刚开始,**只得拿出2亩地做实验。同时买来《蔬菜种植技术300问》、《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干。经过刻苦的钻研和学习实践,她渐渐掌握了许多白菜种植技术。夫妻俩辛勤劳作,寒耕暑耘,到秋她种的大白菜个大、心满,亩产量竟达到10000多斤!10月末,她就在自家的后院挖了一个大菜窖,搞起了白菜冬储。入冬不久,她的白菜就上市了,由于个大、鲜嫩又水灵,每斤5毛钱也算物美价廉,于是遭到了市民疯抢。最后春节前后,竟然每斤卖到了1块钱。不到三个月,近两万斤菜全卖完了。夫妻俩一算帐,纯收入竟然达到了1万多元。这在当时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第二年,**扩大了蔬菜的种植面积,总计达10亩。秋后总产量达到了9万多斤。除去秋季卖的,剩下的5万多斤全部冬储,年纯收入近3万元。辛勤的劳动得到了收获,她尝到了甜甜的果实,后来她又多包了6亩地,种上了土豆、大葱、白萝卜等常食蔬菜,准备扩大冬储品种。与此同时,她又挖了两个菜窖,每季储菜量可达9万斤。

    **搞冬储蔬菜发了家,可是她致富不忘众乡亲。为了将冬储业做大做强,2008年8月份在村里的帮助下,**发动屯里的冬储大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注册成立了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储藏、销售的王大愣蔬菜合作社。在她的带领与帮助下,王大楞屯留守贫困妇女都走上了这条冬储蔬菜的脱贫路。

    目前,合作社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具备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建兴村村民常年从事冬储蔬菜种植的已达到28家,冬储蔬菜种植面积高达500余亩,冬储各种蔬菜400多万斤。每年11月15日左右冬储蔬菜上市,到第二年的5月15日左右停市,年产值近300万元,户年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其中大户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王大愣屯也成了区、镇远近闻名的冬储专业屯。

    相关热词搜索:巾帼 征文 故事 双创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