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求职简历
  • 简历资料
  • 职场指南
  • 百花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求职简历 > 2023年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8篇

    2023年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8篇

    时间:2023-10-06 10:11:0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8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8篇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1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2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3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4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5

    对于非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讲,学生中考分数低,除去五十分的中考体育分数,学生的基础可想而知;与之相同步的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都较差,认识不到位。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踏进我校的高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有必要给他们讲清学习历史学科的意义,使学生从本身来讲体会学习历史的意义,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那么,学习历史学科,究竟有何意义呢?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参加考试,应从得失、兴替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人们现实的活动。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现实生活和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便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简单说来,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来的历史遗产而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开始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以供后辈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类才需要学习历史。

    追寻“史鉴”和“史师”,决定了历史学科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6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7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8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2、

    ____

    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

    3、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

    ▲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杰出的科学家

    1、阿基米德

    ①品质:阿基米德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②重大发现及发明:杠杆定律、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车

    2、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二、文学与戏剧

    1、《荷马史诗》

    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荷马;

    ②价值: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俄底浦斯王》

    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

    ②“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3、《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三、著名建筑

    1、阿拉伯式建筑代表: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2、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始建于2世纪,历史一百八十多年建成)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点:14世纪前后,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2、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经济基础)

    3、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4、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6、代表任务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文艺复兴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及其他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

    ②其它原因:《马可?波罗行纪》、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过程:

    ①迪亚士—葡萄牙资助—1487--1488年—开辟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并发现好望角;

    ②哥伦布—西班牙资助—1492年—开辟通往美国的航路;

    ③达?伽马—葡萄牙资助?—1497--1488年—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西班牙资助—1519--1522年—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旅行。

    3、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各洲带去灾难。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3、开始的标志:议会重新召开(或议会同国王的斗争)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1、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2、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3、颁布时间、目的及其意义

    学优网

    ①时间:1689年;

    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③意义: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王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归纳 九年级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图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2023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表 九年级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图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九年级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三)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二)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五)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四) 九年级2019一2020上学期道法教学计划 九年级一模数学质量分析 九年级一模考试班级质量分析 九年级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原文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试卷 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三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试卷 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讲解视频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九年级上册古诗 九年级上册必读课外书 九年级上册数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苏教版电子课本 九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卷子 九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质量检测人教版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之陈涉世家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之出师表 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语文 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题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书 九年级上册物理功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九年级上册英语 九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电子书 九年级上册英语语法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新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