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百花范文网 > 讲话致辞 > 贺词 > 【消息头的处理技巧和规范】 消息规范

    【消息头的处理技巧和规范】 消息规范

    时间:2020-04-13 08:04:51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消息头的处理技巧和规范


    消息作为一种迅速及时传达新闻事件的文体,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报刊、网络上比比皆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具有独特的消息头,是消息与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新闻文体相区别的一大特点,也是消息的典型标志。所谓消息头,就是消息导语前面的部分。消息头不属于消息的内容范畴,不包含消息本身的新闻信息,因此一般读者较少关注,只有媒体从业者才会加以专业化的判断。

    一、消息头的常见形式

    在各类媒体上,规范的消息一般都有消息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根据传统的新闻理论,“讯”是指通过书面或邮寄的形式向报社提交的新闻报道,即以书面形式递交的新闻稿件,又称“讯头”;
    “电”是指通过电传、电报、电话或电子技术传输的形式向报社提交的新闻报道,即以电子形式递交的新闻稿件,又称“电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多把来自媒体当地的消息叫“讯”,从外地发给媒体的消息叫“电”。也有观点认为,讯头用于“本报”发稿,基本格式是“本报讯”;
    电头则用于通讯社发稿,基本格式是“××通讯社××地×月×日电”,报纸的外地稿源也多以电头形式处理,如“本报××地×月×日电”。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消息头的处理并不完全相同。

    电头最为常见,其基本格式为“××社×地×月×日电(记者×××)”。媒体的新闻稿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来自专业通讯社和自身的记者、通讯员队伍。消息在标注电头时大同小异。我国目前有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两大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分社,有的地区还设有支社,是中文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等文字发稿。中新社以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从事对外报道的新闻业务。如果采用新华社、中新社这样专业的通讯社稿件,其电头一般包括“通讯社名称+稿件来源地名称+日期+电+作者姓名”,表示对通讯社所发稿件内容的全部采用。比如,《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接受九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一文的消息头是:“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杨依军)”。

    有时,媒体在刊载通讯社的稿件时,会根据自身情况对稿件进行编辑修改。这时的电头,多为“据××社×地×月×日电”,这表示对通讯社所发稿件内容进行了某些删节。2016年12月19日,新华社以“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潘洁)”的电头形式发出《中国与挪威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一文,12月20日,《郑州日报》对新华社原稿做了改动,其电头为“据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潘洁)”。而《新京报》在对原稿处理后,其电头简化为“据新华社电”。

    有时,我国一些媒体也会使用境外通讯社的稿件,这时其电头形式与使用国内通讯社稿件的电头形式类似,比如,《参考消息》2016年12月18日《俄明年发射洲际导弹次数翻倍》一文的电头为:“【塔斯社莫斯科12月15日电】”。

    媒体采用自身新闻采集系统形成的稿件,其消息头的电头形式一般为“×报×地×月×日电”。比如,《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尼泊尔文版首发》一文的电头为“本报加德满都12月18日电 (记者苑基荣)”。《光明日报》12月20日《“欢乐春节”活动2017年全球布局启动》的电头为“本报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韩业庭)”。

    讯头多为纸媒和网媒使用,其基本格式为“×报(网)讯”。一些纸媒特别是地方纸媒大量使用讯头。比如,《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20日《团中央书记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文,其讯头为“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立红)”。红网2016年12月19日《湖南省纪委通报28起“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典型案件》的讯头为“红网长沙12月1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有时,一些讯头也会加入新闻采集地和日期。比如,《齐鲁商报》2016年12月19日《拒绝“等风来”,向雾霾宣战》一文,其讯头为“本报12月18日讯 (通讯员 丁莹莹 记者 孙飞霞)”。东南网2016年12月7日刊发的《省委宣讲团来宁宣讲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一文,其讯头为“东南网宁德12月7日讯(本网记者 林瑶)”。

    除了电头、讯头等形式的消息头外,还有一些媒体采用“报道”“消息”等作为消息头。比如,《参考消息》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央行注入资金缓解信贷紧缩》一文的电头为:“【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16日报道】”。大河网2016年12月17日刊发的《中国呼吁韩尊重彼此安全利益,与俄合作应对“萨德”》一文,其消息头为“参考消息网12月17日报道”。这种形式的消息头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比较常见,多采用“××台消息”“××台报道”“××台记者报道”“本台消息”“记者×××报道”“××台记者从××发来报道”等灵活多样的消息头。

    二、消息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消息头看似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消息头中的各项要素具有独特的作用,媒体名称可以表明消息的来源及版权,采集地点可以显示媒体新闻采集的广度、能力和水平,时间显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及时性,“电(讯)”表明了新闻传递方式,作者署名既是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也表明了文责自负。

    但是,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很多媒体和作者对消息头并不重视。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各家媒体都是各行其是,根据自己内部约定俗成的习惯标注消息头,因此,媒体上各类消息头五花八门。

    一是消息头种类繁多。认真考察各类纸媒,其消息头多达近20种,主要有:“本报讯”“本报讯(本报记者×××)”“本报××地×月×日电(专电)”“本报××地×月×日航讯”“本报××地电(专电)”“本报××地×月×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据新华社××地×月×日电”“本报讯 据新华社××地×月×日电(消息)”“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电(消息)”“本报讯 据报道”“本报讯 据外电报道”“本报讯  ×月×日出版的××报报道(据××报报道)”“本报讯  据×月×日出版的××报报道(据××报报道)”“本报讯 综合各地来电”等。花样众多的消息头适应了各类新闻报道的需要,相互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对于受众来说,对此常常毫不在意。

    二是消息头格式不一。各家媒体在编辑消息头时格式并不完全统一。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消息头采用黑体字,“电(讯)”字后空一个字的位置署记者姓名,并加括号,比如,《人民日报》的消息头“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朱隽)”。《中国教育报》的消息头与《人民日报》类似,但在“记者”与姓名间空一格字的位置,比如,“本报北京12月16日讯 (记者  李澈)”。《新华每日电讯》的消息头在多个作者姓名间加顿号,比如,“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董峻、王立彬)”。《中国青年报》的消息头在采用新华社文稿时全部用黑体字,比如,“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在使用自采稿件时,只有部分为黑体字,比如,“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许亚杰)”“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樊江涛)”。《环球时报》多数消息头的第一个字采用占据两行的大字号黑体字,部分消息头的字体与正文一致,比如,“据法国《费加罗报》19日报道”。《参考消息》的消息头,外加“【】”,比如,“【法新社伊斯坦布尔12月19日电】”。《南方都市报》的消息头顶格写,采用黑体字,比如,“南都讯  记者任先博  通讯员曾勇”。消息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谓花样纷呈。

    三、消息头处理规范建议

    消息头向受众传达着重要的事实性信息,是媒体的重要标志。很多媒体都非常重视消息头的规范。但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花样繁多的消息头,也常常给受众带来困扰。

    一是建立消息头编辑规范。事实上,各家媒体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消息头编辑规范,指导着各自的稿件处理。比如,红网新闻采编规范就对消息头有着具体的规定,要求消息头格式为:红网+地点+时间讯(记者或通讯员+作者名),记者或通讯员与名字之间要空格。记者外出长沙采访时,稿件电头为:红网+地点+时间讯 (特派记者+作者名);
    若约请通讯员写稿时,则注明:红网+地点+时间讯(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作者名)。红网驻市州站稿件电头格式为:红网××站+时间讯(通讯员+作者名)。红网综合稿件消息头格式一律为:红网综合讯。目前的问题是,各家媒体各自为政,缺乏覆盖整个新闻行业的标准规范,造成消息头格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因此,有必要在全国或某一行业、区域内制定同行标准,对媒体名称、发稿地点、发稿时间、作者等文字表述,以及字体字号等格式、样式进行统一,既保证信息的传播,又确保辨识度,体现规范性和严谨性。

    二是要适应纸媒向网媒传播的新形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媒体自建网站、微博、微信等正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统的消息头标注方式也受到冲击,一些纸媒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时,“本报讯”等类似表述就会因为指向不明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建议纸媒在消息行文中,对记者自称要采用“新华社记者”“南都记者”等有明确指向的称谓,也可使用“×××对新华社记者说”“大河报记者经走访了解到”等表述方式,增强媒体自身的辨识度。广播电视媒体也尽量不采用“本台消息”“本台记者报道”等语言,而使用“中央台消息”“中央台记者报道”等直接表明新闻采集单位的说法。这就要求媒体增强自我传播意识和宣传意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不断突出自身的新闻影响力。

    三是要增强著作权意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1号)第十六条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195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要求各报因篇幅限制和读者需要不同,对新华社电讯中之普通新闻稿,可以节删,或改写为更通俗的文字,但节删后,不应再用新华社电讯名义,而应改用“本报讯”,并加“据新华社×日电讯”字样。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新华社2016年12月16日进一步要求各新闻媒体使用新华社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图表新闻等新闻资讯产品时要刊出新华社电头和新华社记者署名。在网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在网络媒体上,经常出现转载消息而不注明来源的情况,这都是对原媒体权益的损害和侵占。因此,网络媒体在转载纸媒消息时,对其消息头要进行再加工,把“本报讯”等改为“××报讯”,表明消息的确切来源,体现对原媒体的尊重和权益的保护。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